西南大学关于制定2006级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西南大学关于制定2006级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西校办〔2006〕244号
[1][2]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我校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要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经研究,提出制定2006级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三个面向,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在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突出能力、注重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二、基本原则与要求1.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级、分类、分流教学,适当减少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学分和课外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选择能力。
3.进一步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为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针对性。
4.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切实改变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将全校课程整合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五大类型,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实现必修课程的精品化,选修课程的专题化、小型化、多样化,强化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术性、实用性。增加研究型、课题型、探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大力推进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实现考试形式的多元化。加强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
6.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由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鼓励单独设置实验课程。加强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
7.加强自主创新学习指导。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计划和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社会实践、创业活动和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并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获得的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培养方案。
三、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
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设置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课程结构中的基础部分。目的在于通过本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政治理论类、德育类、美育(艺术)类、体育类、人文类、科学类、专项类(包括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等)类,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外语、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为所有专业必修课。其余课程为选修课程,自然科学类专业限定选修人文类和美育类课程4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限定选修科学类课程4个学分。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除必修课程外,还应开设一定的选修课程,保证四年教学不断线。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类课程和选修课学分,但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选择留下空间。
通识教育课程中外语、计算机课程实行分级教学,体育和文献检索实行分类教学。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
适用专业
备 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
考试
所有专业
1学期(文、部分理工科)
2学期(部分理工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6
3
考试
所有专业
3学期(所有院系)
4学期(所有院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考试
所有专业(历史文化学院不开设)
1学期(部分理工科)
2学期(文、部分理工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
3
3
考试
所有专业(法学院开思想道德修养)
1学期(部分理工科)
2学期(文、部分理工科)
形势与政策
1
考查
所有专业
1-6学期(每学期3学时)
军训和军事理论
2
考查
所有专业
1学期
体育
4
2
考试
所有专业
1-4学期
大学外语
16
4+1
考试
所有专业
1-4学期,分为预备级、初级、中级、高级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I
4
2.5+1.5
考试
理、工、农、医、林和文科类专业
2或3学期
大学计算机基础II
3
2+1
考试
体育、艺术各专业
2或3学期
C语言程序设计
4
2.5+1.5
考试
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技术和地理科学学院中的GIS专业
3或4学期
Visual Basic程序
设计
4
2.5+1.5
考试
农学类、纺织服装、食品、药学学院各专业
3或4学期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4
2.5+1.5
考试
文科类及经济管理、心理学院专业
3或4学期
计算机应用技术
3
2+1
考试
体育、艺术类专业
3学期
文献检索
1
1
考查
所有各专业
1或2学期
就业指导
1
1
考查
所有专业
6学期
①指:法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文学、教育、外国语、历史文化(民族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音乐、新闻传媒、体育、美术、植物保护、动物科技、食品科学、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学院。
②指:心理学、数学与统计、物理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蚕学与生物技术)、资源环境、农学与生物技术、地理科学、园艺园林、材料科与工程、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学院)、药学(中医药学院)。
③课堂理论教学为每周4学时,网上辅导和实践教学为每周1学时。
2.学科基础课程
转变以过窄的专业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适应大类招生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宽厚的综合素质基础,按照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学科基础的训练。考虑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选课和选专业以及排课的需要,原则上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相同。
艺术类、体育类、外语类等一些比较特殊的专业设置学科基础课程请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院实际自行确定。
学科基础课程中的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实行分类分级教学。原则上每门课程最多分为I、II、III三个级别进行教学。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部分)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建议开课专业
高等数学Ⅰ
9
162
5+4
1、2
工科、理科类各专业
高等数学Ⅱ
6.5
117
7
1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高等数学Ⅲ
4.5
81
5
1
农、林、医、文科类各专业
线性代数Ⅰ
3
54
3
3
理、工及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线性代数Ⅱ
2
36
2
2
农、林、医、文科类各专业
概率论
2
36
2
2
农、林、医、文科类各专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54
3
2
理、工及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大学物理Ⅰ
6
108
3+3
2、3
要求较高的理、工专业
大学物理Ⅱ
5
90
5
2
工学类各专业
大学物理Ⅲ
4
48
24
4
2
农、林、生物类各专业
大学物理实验
2
36
2
2或3
理、工各专业
普通化学
4
51
21
4
1
农、医、理各专业
分析化学
4
44
28
4
2
农、医、理各专业
有机化学Ⅰ
4.5
53
28
5
2
农、理各专业
有机化学Ⅱ
3
54
3
3
制药工程、化工与制药等
专业
植物学Ⅰ
3
54
3
1、2
农学类部分专业
植物学实验Ⅰ
2.5
45
3
1、2
农学类部分专业
植物学Ⅱ
2
36
2
1
农学类部分专业及生物类各专业
植物学实验Ⅱ
1.5
27
2
1
农学类部分专业及生物类各专业
基础生物化学
3
54
3
3
农学类各专业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2
36
2
3
农学类各专业
植物生理学
3
54
3
4
农学类各专业
植物生理学实验
2
36
2
4
农学类各专业
3.专业发展课程
根据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并结合我校专业实际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该类课程设置必须反映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重点加强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
师范专业设立统一的教师教育课程。
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必须课程从2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保证3年级上学期全部开完。选修课程每学期均面向全校开设,任选3门课程。教育实践由学院选择确定,纳入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名称 学分
(必修课程)
教育概论 2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学科教育 3
课程与教学设计 2
教育技术应用 2
(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
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2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2
班主任工作 2
心理健康教育 2
教育研究方法 2
西方教育理论 2
教育美学 2
(教育实践)
学科教学课程(学院自设) 2
课堂教学能力训练 1
教学实习 8或16
4.实践教学环节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要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专业实习(专业或教育实习)安排不少于8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不少于8周,并将社会实践和劳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在部分专业试行学年论文(作品)制。
5.自主创新学习
自主创新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学习,设立创新实践学分。
四、教学安排、学分计算与替代1.教学安排
一门课程最低学时要求为18学时(含考核时间,下同),所有课程按9的倍数安排教学课时。
凡3个及其以下学分的课程可以在学期的某一时段(前9周或后9周)安排教学。
周学时安排一般控制在24学时之内,最多不超过28学时。
2.学分计算
学分按0.5或0.5的倍数计算,修满9课时并考核合格者可获得0.5学分。
不同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设定毕业学分,最低不得低于150学分,最高不超过180学分。
集中安排的实践性活动,如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艺术实践等,一般一周计1学分。
3.学分替代
修读主修专业之外的其它专业的专业课程学分,或参加辅修专业学习而未能结业,其已修读的学分可替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学分;
参加学校教务处认可的本科专业网络课程学习和修读互认学分学校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获得的学分,可替代相应课程学分;
创新学分可替代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其中,科研学分和技能学分可以替代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