滍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千年古镇滍阳

滍阳,位于滍水之阳,自古为繁华之地。商、周、秦三代均为应国,汉代为父城县应乡,后魏末为雉阳县,隋代为湛水县,唐代改为滍阳县并呼为“应城”,现为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已有3000年历史。

据传说,应国早在黄帝时已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叫应龙氏,大概由东夷族的雁氏和炎帝族的句龙氏结合而成,他们助黄帝族打败蚩尤氏,定居于山西。后迁至鲁山县之应乡。滍水即因黄帝打败蚩尤而得名,滍阳因在滍水的北岸而得名。

史料记载:应,商代已建国,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其子于应国,周代应国为姬姓侯国。据考证,应人是以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鲁山县云:“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这里所说的襄城父城县,即指现在宝丰县李庄乡境内的古城。有关资料显示,商周时代应国管辖的大致范围是如今的襄城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叶县和平顶山市区。

种种史料和遗迹证明,目前新华区滍阳镇镇政府所在地南2公里许、新城区西南三四公里处,白龟山水库西北的万亩鱼虾养殖区即古应国国都所在地。

事实上,历史上的古应国国都和滍阳镇原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原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现在的新华区薛庄村。1964年前,繁华的滍阳镇政府所在地被当地人称滍阳街,由东滍、北滍、西滍三个行政村组成,当时已拥有人口10600人。这里因有水旱码头,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十分繁荣。当时该街东西南北各长1.5公里,有粮行、盐行、煤行、油行等等,其繁荣景象在宝丰县是一枝独秀,有“旱洛阳、涝南阳,好不过滍阳”之说。同时街里街外河湖众多,环境优美,是个鱼米之

滍阳
鹰城内八景-应水渔歌

乡。

原滍阳镇1964年淹没前,其西寨门左边的寨墙曾镶有一石碑,上书“古应”二字,后来该镇的东滍村和西滍

滍阳
《消失的古应国》

村还先后在原滍阳街中发现并抢救出两块碑刻,一块上刻“古应国”;另一块刻“藩滍屏香”4字。以上资料充分证明,原滍阳镇旧址即是古应国国都。据我市史学界人士估计,应国大约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

据市文物考古部门介绍,原滍阳镇旧址西北1公里许的北滍岭上分布着一处以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应国墓和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的楚国墓为主体的两周时期的贵族墓地。自1986年至今长达20年的发掘中,已发掘两周两汉时期的墓葬300多座,出土随葬器物上万件,其中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了一个玉石鹰,根据古文字“应”“鹰”通假,于是我市将鹰城作为别名,以纪念我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光辉灿烂的古应国文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