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
《昌乐骨刻文》的出版《昌乐骨刻文》一书出版后,刘凤君教授除了向有关政府机关汇报外,继续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和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思考相关问题;第二、经常在野外进行田野考古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实物资料和相关科学信息,进一步证实了骨刻文的真实性和它的年代问题;第三、认识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些收藏界朋友,掌握了更多地方的骨刻文实物资料和相关信息;第四、开始解读骨刻文,配合各家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第五、研究和编著寿光出土的骨刻文。即将出版刘凤君教授编著的《寿光骨刻文》一书所用骨刻文,是于文水先生自2002年以来在寿光市古文化遗址采集的。
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纳入丛书刘教授经过一年多的进一步野外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并与许多师友同仁进行过多次讨论,认为这种早期文字直接称“骨刻文”更科学。这样可以把2008年12月出版的《昌乐骨刻文》和今后即将出版的有关发现和研究成果,都纳入“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中。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一、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潍坊至济南一带的章丘、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它们是中国早期文字,距今4000—4500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文物爱好者就从当地群众手里搜集这些资料。据目前发现和研究分析,骨刻文和甲骨文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区别:其一、两者年代不一样,骨刻文主要是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流行的文字,也可能延用到岳石文化前期,主要有指事和象形的图画象形文字。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流行的文字,是六书具备的成熟文字;其二、两者所用骨头也有区别:骨刻文主要用牛肩胛骨、肋骨和肢骨,也有少数鹿骨和象骨等。甲骨文主要用牛肩胛骨和龟底甲板;其三、骨刻文是远古居民的记事文字,而甲骨文有钻灼的痕迹,是占卜文字。
日前,刘凤君教授认为有一个较困惑的问题,就是骨刻文和安阳甲骨文在时间上相距较远。如果按山东龙山文化近期测定的下限算,距今3900年。再从最近掌握的资料分析,骨刻文有的地方一直沿用到岳石文化前期。既然是这样,骨刻文与甲骨文之间相隔仍有300--400年左右。这中间虽有桓台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坑出土的刻字骨头和首阳山岩书二期文字相连,但也有商代早中期近200年左右的空白期。再说,桓台史家岳石文化祭祀坑刻字和首阳山二期文字与骨刻文差距较大,它们是一种什么关系有待今后研究。所以,骨刻文和甲骨文之间还缺乏内在的直接联系。但细分析两者的艺术风格,仍能看出骨刻文对甲骨文有着明显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刘凤君教授认为可能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发现的有关早期文字资料还不全面,还有待继续做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考古工作;二是对骨刻文和首阳山岩书以及相关早期文字资料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这些资料的系统分析和年代推断还应该进一步深入;三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文化自然传承现象。所以,骨刻文应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等都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文字,它们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了中国文字的辉煌历史。日前骨刻文发现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地点也越来越多。除山东和关中地区外,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其它地区也会发现这种骨刻文,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可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相互映辉。二、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标志今后丛书中的每本书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标志,如《昌乐骨刻文》、《寿光骨刻文》等。这样可以使读者知道出土地点,进行分区研究,探讨各地区之间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如果是其它地区出土的骨刻文,再冠以“昌乐”出版,就容易造成混乱。《昌乐骨刻文》出版后,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再版时继续把它放在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中保持书名不变。这样做不但对今后骨刻文的研究不会造成混乱和麻烦,而且其研究结果会更接近中国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正如学界朋友们给刘凤君教授来信所说:“这样与已成惯例的商周甲骨文、金文所对应,以便顺利地被纳入国内古文字研究体系。”
争议美术史专家刘凤君提出的“昌乐骨刻文”到底是不是文字尚存在很大争议,尚无权威文字专家支持这一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并不是文字,而是由于植物根系长期侵蚀,结合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纹理,这种情况在很多出土古骨上都曾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