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理论
1.引 言
结构主义语言学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说作为诞生标志,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主义学派。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在音位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该贡献中的重要方面,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其方法论意义影响深远,标记对立作为一种语言分析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各个分相研究及边缘学科,如;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形态学、应用语言学等。虽然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心智主义(Mentalism)在语言研究中处于支配地位,结构主义似乎离我们远去了,从教学的角度讲,标记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仍不过时。它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运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标记的产生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为布拉格学派。他们的代表作是特鲁别茨柯依著的《音位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布拉格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区别了语音学和音位学,并创立了“音素”的概念。在《音位学原理》这本书中,特鲁别茨柯依首次区分了九种音位对立,但与标记概念的产生相关的有第一种表缺对立(Privative Opposition)和第四种中和对立(Netralizable Opposition)。在论述第一种表缺对立时,特鲁别茨柯依首先采用了“有标记”(Marked)和“无标记”(Unmarked)这组对立概念。后来雅格布森又进一步调整并规范了音位对立,全部都改成了二项表缺对立(Binary and Privative Oppositions); 用12对声学区别性特征取代了特鲁别茨柯依创立的生理发音动作为基础的对立标准;,而且籍此建立了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进一步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区别性特征中的二分(Dichotomy)标记在音位分析、语言描写中起着重要作用,如:[p](-voiced)vs. [b] (+voiced), 清浊性(Voicing)为区别性特征,等等。
3.标记的含义
一对语言特征包括两个对立体,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这种区分意味着某种语言特征的有和不能确定是否有,如果有,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与之对立的不能确定是否有该语言特征的,即被认为是无标记的。通俗地讲,无标记成份指那些常见的、意见一般的、分布较广的语言成份;而有标记成分则指那些不常见的、意义具体、分布相对较窄的语言成分。例如,dog和bitch这两个词构成对立,“FEMALE”特征的有和不能确定,构成有标记bitch[-MALE]和无标记dog[+MALE](FEMALE语义特征一般用-MALE表征)。Bitch是有标记项,只能指母狗,dog是无标记项,既可以指公狗,也可以泛指一般意义上的狗。无标记性是中性的(neutral),在意义上具有一般性、非特指性,分布比有标记项要广,使用范围比有标项更大。无标记项甚至可以包括有标记项的意义,这是标记理论的重要内容(谢应光:1998)。其理论假设是: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各个层面的语言单位中有一部分的成份是基本的,其表达的意义是中性的;而另一部分与之对应的成份在该中性意义的基础又添加了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意义使其获得“标记”(徐盛桓:1985)。标记体现在狭义形态、分布、修辞、语法范畴等几个方面。关于标记的分类,有人把它分为形式标记、分布标记、语义标记。我个人认为,根据其特点标记可以划分为显性标记和隐性标记两大类,它们交错分布于语言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