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依海肉燕
简介
福州依海肉燕不仅是福州的名产佳肴,还是福州特色小吃的著名品牌。它以猪后腿精肉为原料与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包以肉糜,形是飞燕而著称。据传,肉燕从清同治年相传至今,由于其鲜美爽口、柔而脆嫩、淳香沁人、营养丰富,后来就成了福州人无论是婚丧喜庆,还是逢年过节不可缺的一道菜,代表福州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依海肉燕系列产品有:鲜、干燕皮、特制燕丸、精制肉燕,以及依海肉燕传人陈彪发明的“快熟龙须燕丝”(获国家专利产品),此新产品又是福州小吃首项专利产品。
福州依海肉燕老铺,源自清代同治年间(1869年),由福州人王世统在台江区海防前延平路(今白马南路大庙新村)开设的“聚记清水肉燕店”。王世统(乳名金聚)创制的肉燕,放入锅中久煮,汤水不糊,其店名因此而得。
溯源与发展
王世统的独生女儿王妹黁出嫁后,承继父业,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台江区海防前延平路48号即聚记肉燕店对面又开了一家“聚利肉燕店”,生意同样兴隆。后来她又将王家制肉燕绝技传给儿子陈依海。民国18年(1929年),陈依海独自掌管“聚利肉燕店”,雇员若干,前店后坊,精工细作,选用猪后腿精肉,配以正宗罗源地瓜粉,制成鲜、干燕皮,质量上乘,与众不同,不仅畅销福州城,而且深得旅外侨胞欢迎,畅销东南亚各国。
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聚利肉燕店并入福州市食品公司肉制品加工厂下杭街燕社。陈依海、高依妹夫妇俩都在燕社做工。1963年,陈依海觉得做多做少、技术好坏,工资都一样,发的工资不够家庭开支,就辞职回家单干,带几个徒弟到福州邻县乡村供销社加工或自己加工成干燕皮,运回福州卖,以维持生计。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榕城,陈依海是福州市第一个恢复肉燕加工销售的个体户。他带着子女在台江区复池路10号自己家里挂起“陈依海名牌肉燕加工”的招牌,靠祖传的精湛技术,靠上乘的肉燕质量,恢复了以自己名字为品牌的肉燕,产品供不应求。
1989年,陈依海将这家老铺交给儿子陈彪经营。陈彪将店名注册为“福州依海肉燕老铺”。陈彪还制定出福州市第一项肉燕生产制作技术质量行业标准,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定为福建省肉燕生产质量技术行业标准。
福州依海肉燕老铺曾被全国名牌联创组委会授予“中华百年老铺”荣誉称号。其产品于2001年被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高标准、高质量产品。福州知名美食家、民俗故事家林祥彩,欣然为其题词:“依海肉燕,料真味美,誉满榕城,香飘千里”;“依海燕丸,丸中之丸,质优味美,四海名扬。”
制作工序
生产福州依海肉燕皮,原料易取,设备简单,加工工序有二道:第一,捶肉。取刚屠宰的猪后腿精瘦肉,趁热除去肥膘和肉筋,放在木墩上用木槌捶打,并相继加入肉块、碱液、盐液和糯米糊,边打边翻转,约经30分钟,便成粉红,透明的肉泥。第二,制坯。将肉泥放在撒有地瓜粉的案板上,一边用手轻拍压扁,一边撒上碾细的地瓜粉,用圆木棍碾轧,经一个多小时的操作,最后碾压成薄如纸状的燕坯,切片称为“燕皮”,切条称为“燕丝”。湿燕皮、燕丝不易保藏,可晾干成干燕皮贮存。食用时,将纱布在湿水中浸后拧干覆盖在其上,让其润湿,即可使用。
利用燕皮、燕丝可制成多种名菜。如精制肉燕:包成扁肉形,尾巴分歧,形似飞燕,它既是福州人婚丧喜庆、家人团聚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特制燕丸:把鲜燕皮切成细丝,以肉糜和剁碎的虾仁、香菇、鲜荸荠、食盐、味精、姜汁搅匀为馅,裹于细燕丝之中搜紧,蒸熟后煮汤食用,美味爽口,醇香沁人。五香燕卷:把鲜燕皮切成方片,包以剁碎鱼、肉糜,并加鲜荸荠、鲜嫩冬笋、虾仁、干贝和适量调料,包成条状放入油锅炸熟即可食用,口感香脆。即食龙须燕丝:把鲜燕皮切成条状细丝,经微波烧烤熟化而成,用开水一冲即可食用,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激烈的市场竞争,福州依海肉燕将发挥老字号的优势,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永葆百年品牌,立足于创新和发展,让老字号企业走向世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