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吻兰
台湾吻兰(Collabium formosanumHayata)
兰科,吻兰属
别名:台湾科丽白兰,金唇兰
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描述来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描述陆生兰。根状茎伸长,匍匐。
台湾吻兰-喻勋林拍摄于张家界假鳞茎纤细,圆柱状,长1.5-3.5厘米,顶生1枚叶。叶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骤狭成矩柄,叶长7-22厘米,宽3-8厘米。花葶侧生于假鳞茎的基部,高21-38厘米,顶生4-9朵花;花苞片披针形,和子房近等长;中萼片条状披针形,渐尖,长15毫米,宽2.8毫米;侧萼片近镰状;花瓣和萼片相似但较狭;唇瓣具长约5毫米的爪,卵状圆形,3裂,长10-14毫米,宽6-10毫米,侧裂片半卵形,中裂片倒卵形,顶端具细锯齿,长和宽均约6毫米,唇盘上具2条纵的凸起的褶片,距圆筒状,顶端钝,长4毫米;合蕊柱在顶端之下两侧具短而狭的翅。来自《中国植物志》的描述
台湾吻兰-刘演拍摄形态特征:假鳞茎疏生于根状茎上,圆柱形,长1.5-3.5厘米,粗2-4毫米,被鞘。叶厚纸质,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22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有时楔形,具长1-2厘米的柄,边缘波状,具许多弧形脉。花葶长达38厘米;总状花序疏生4-9朵花;花序柄被3枚鞘;花苞片狭披针形,约等长于花梗和子房,通常长1-1.5厘米,先端渐尖;萼片和花瓣绿色,先端内面具红色斑点;中萼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15-17毫米,宽2.2-2.5毫米,先端渐尖,具3条脉;侧萼片镰刀状倒披针形,比中萼片稍短而宽,先端渐尖,基部贴生于蕊柱足,具3条脉;花瓣相似于侧萼片,近先端处宽2毫米,先端渐尖,具3条脉;唇瓣白色带红色斑点和条纹,近圆形,长10-14毫米,基部具长约5毫米的爪,3裂;侧裂片斜卵形,先端锐尖,上缘具不整齐的齿,摊平后两侧裂片先端之间相距约8毫米;中裂片倒卵形,宽约5毫米,先端近圆形并稍凹人,边缘具不整齐的齿;唇盘在两侧裂片之间具2条褶片;褶片下延到唇瓣的爪上;距圆筒状,长约4毫米,末端钝;蕊柱长约1厘米,基部扩大,具长约4毫米的蕊柱足;蕊柱翅在蕊柱上端扩大而呈圆耳状。花期5-9月。
产地分布产台湾(台北、南投等地)、湖北(神农架)、湖南南部(宜章)、广东北部和西南部(乳源、阳春)、广西东北部至西北部(融水、龙胜、凌云、全州)、贵州东北部(梵净山)和云南东南部(屏边、西畴)。生于海拔450-1600米的山坡密林下或沟谷林下 岩石边。也见于越南。
生于海拔840-1600米的密林下地上或石上。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