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天宝陂,位于宏路镇溪南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故称天宝陂。引水坝系河卵石砌筑,长219米,高3.5米,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知县郎简重修,后为洪水所毁,熙宁五年(1072年),知县崔宗臣鸣鼓兴筑,有不至者则罚之,圳长700余丈,灌溉田千余石,后又毁。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以铁计锢其基,广10丈,灌溉音西镇霞楼村至海口镇梧屿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佥事陈灏又募众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知县欧阳劲、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复。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发,天宝陂被冲决,直至咸丰十五年始修复,曾改名“咸丰坝”。

民国34年(1945年),竟有人在天宝陂水坝挖一缺口排水捕鱼,致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更大,当时政府拨款60亿元(金圆券)重修天宝陂,但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只拨5亿元,这些款目,亦多为那些豪绅权贵饱入私囊,而陂却没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协会筹集经费折谷200担、黄金2两,在决口处抛筑块石,长47米,使灌溉得以维持。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人民政府即对天宝陂加固重修,国家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元(即新人民币38.25万元)。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灌溉8000亩。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

40多年来,几经改建,现正常引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个镇17村及东阁农场受益,灌溉面积1.36万亩,并向八一钢铁厂等7个工业单位供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