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临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李临秋(1909年-1979年)

中国台湾台北人

著名词作家。

他最有名的歌曲为《望春风》。

生平祖籍福建安溪,清朝时渡海来台。

1909年出生于台北牛埔庄,即现在的双连附近。

李临秋的祖父早年卖油,常有农人拿米来跟他换油,后来就改开辗米厂,生意相当好,李临秋的父亲是家中独子,家境优渥,备受宠爱,饱读诗书。

1922年台北市大龙峒公学校毕业。父亲交游广阔,四处为人作保,最后,辗米厂因帮人作保被查封,财产也没了,那一年是大正十四年,李临秋十六岁。

1924年,李临秋受亲戚介绍进入永乐町永乐座戏院担任职员。

1932年,上海出品的电影《桃花泣血记》来台湾放映,才出现第一首“台语”电影宣传歌,那时候歌曲是歌手“纯纯”主唱的,当年一唱就红遍台湾的大街小巷。他以闽南语为两部中国上海电影《忏悔》《倡门贤母》填了两首同名广告歌曲的词。虽然该歌词只是为了吸引民众前来观赏电影,不过如同性质的《桃花泣血记》相同,颇受欢迎。之后,他再接再厉,创作知名歌曲《望春风》,不但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歌谣之一,迄今仍为人传唱。

除了《望春风》之外,他替上海电影歌曲做的《一个红蛋》(描写清末太监),《人道》等广告歌曲亦相同极受欢迎。除此,他另外所做的《四季红》,《补破网》等均为知名歌曲。不过因为战后迁徙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并不重视台语歌曲,这些歌曲的作词者常误列为“佚名”。

1960年代,他就职的永乐戏院被拆后,他就退休在家不再创作。

1977年发表《相思海》。这首歌,也是他的最后知名遗作。

1979年病逝,享年69岁

关于《望春风》的创作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为了因应民族运动与文化抗争的需要,台湾社会的知识菁英们发起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学、新戏剧、新歌谣与新美术等四大具体内涵,启蒙民众、唤醒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通过他们的组织和宣传,岛内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李临秋认为应该写一条反映当时社会妇女心声的歌。

《望春风》走红后,1937年,当时准备将这故事拍摄成电影,又请来李临秋将《望春风》编写成电影剧本。并将《望春风》名称,登录成“商标”,他人不能随意使用。

李临秋认为,写歌要“三分雅、七分俗”。在李临秋的歌词作品中,无论是《望春风》,还是《四季红》等,均内藏自由恋爱的观念。李临秋的创作常坐在“亭仔脚”喝着酒冥想,《补破网》是 1948年创作的,原版只有一段词,后两段歌词是为防止《补破网》成禁歌才加上的。李修鉴说,《望春风》“独夜无伴守灯下(e) 冷风对面吹 (chhe) 十七八岁未出嫁(ke) 见着少年家(ke),韵都对。另外,李临秋认为“见着”的发音,应用“遇见”而非许多人唱的“看见”。他说,男女在路上遇见,才有巧遇触电的感觉。 《望春风》词中“果然缥致面肉白”,“缥致”是文雅的古“台语”,用在女子形容“帅哥”身上。

部分作品补破网词:李临秋 曲:王云峰

见著网 目眶红 破到这大孔

想欲补 无半项 谁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将这来放 是永远免希望

为著前途钻活缝 找家俬补破网

手偎网 头就重 凄惨阮一人

意中人 走叨藏 那无来斗帮忙

姑不利终罔震动 拿网针接西东

天河用线做桥板 全精神补破网

鱼入网 好年冬 歌诗满渔港

诛风雨驶孤帆 阮劳力无了工

雨过天晴鱼满港 最快乐咱两人

今日团圆心花香 从今免补破网望春风词/李临秋 曲/邓雨贤

独夜无伴守灯下 冷风对面吹

十七八岁未出嫁 见著少年家

果然漂致面肉白 谁家人子弟

想?问伊惊歹势 心内弹琵琶

思?郎君做翁婿 伊爱在心内

等待何时君来采 青春花当开

听见外面有人来 开门加看觅

月娘笑阮戆大呆 付风骗伓知

陶哲(吉吉)、明道、林俊杰、齐秦、邓丽君、龙飘飘、方大同、阳一等均在不同场合演唱过这首歌。

一青窃在《月天心》中也发表过一个版本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