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美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名称:伤痕美术

伤痕美术
高小华 油画 《为什么》

[1]

类别:艺术流派 油画

时代:20世纪70~80年代

代表画家: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

代表作品: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何多苓《青春已经苏醒》。“伤痕美术”,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后来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夹裹了人性主义立场。而“伤痕美术”最早则是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所引发的一场全国性大讨论而展开的,罗中立也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了较特殊的地位。 高小华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有杰出贡献的画家。他于1978年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其代表作《赶火车》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代表人物: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

高小华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有杰出贡献的画家。1978年他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其代表作《赶火车》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文革后,不少作品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战争中普通人的描绘。

周思聪的国画代表作《矿工图》,标志着主题绘画审美意识的转变。画家从幸存下来的老矿工身上获得了深切感受,以民族斗争为主线,“画出受压抑、压得透不过气来的状态。”画面中那些极为沉重、痛苦、令人悸动的形象,远远超出了矿工题材自身。蔡玉水的巨幅水墨组画《中华百年祭》的创作过程也是一次长达10年的悲剧体验。画家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吞咽这百年的屈辱,感受母亲6岁沦为孤儿被数次转卖的遭遇,兄妹五人在艰难中长大的经历。创作冲动和苦难体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百年祭》的形象基调:鲜血、生命、镣铐被镶嵌在象征永恒的石碑中,“以历史的悲剧给我们以深沉的思考”。

突破单一现实主义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创作中,使“伤痕”美术具有当代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含义。

起因:对主题创作的反思

早在1980年,美术评论界就提出“艺术要反映理想的生活,但不能要求艺术家用一种规定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使艺术只可以捕捉理想,并把这种理想作为‘样板’强加给艺术家。”评论家邵大箴也反对把文学、戏剧的情节观念移植到绘画中来,忌用说明性、解释性的细节来表达故事和情节。

因此,有不少题材主要在倾诉悲剧的情怀。《浑江血证》再现了骇人听闻的“浑江双十二惨案”,描绘为生存而抗争的35个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痛苦的呻吟与愤怒的呼号让人震惊和伤痛。《杨靖宇将军》则描绘了他被日寇枪杀后尸体在雪橇上拖行的情景。这里没有表现反抗,只有押运日军踩雪的脚步声和牵牛老农的木然表情。这种勇士之死,反使人追忆他被害之前的壮烈与英勇。

“伤痕”:倡导“尊重历史”

“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夹裹了人性主义立场。例如,被俘日军忏悔也成了创作的一个视角。《秋雨》描述了日军投降后的撤离,把日军置于萧瑟的秋雨中,寓意侵略必败的人文内涵;《月是故乡明》描绘了月光之下日军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及渴望和平的心理。

伤痕美术,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率先反叛了30多年来粉饰生活的假现实主义,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后来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伤痕美术”最早则是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所引发的一场全国性大讨论而波击开的,罗中立也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了较特殊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