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南通的通剧

一、通剧的简介。通剧是南通的地方戏曲剧种,民间老百姓俗称它为“僮子戏”,它的前身是上僮子。(其实通剧和僮子戏是有本质区别的,暂且不提,后文另述。)

1000多年之前的南通是长江出海口的一片冲击平原,时称“胡豆洲”。洲上的居民以晒盐和农业为生,经济和科技十分不发达,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当时的南通人每年都要举行消灾祈福法会,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通人把这种祈福降灾的法会称为——“上僮子”,目的是以舞降神、以戏娱神,以图来年的风调雨顺。此后一千多年,这种巫觋活动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傩戏文化。清朝末年,僮子们在乡间从事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词句及古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配用锣鼓伴奏,表演戏文,逐渐形成了通剧的雏形。

建国后,僮子们进一步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顺利改造成为通剧。1957年在南通市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南通市实验童子戏剧团(后改名为南通市实验通剧团),其中最有名的演员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陈泉。通剧团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编排了不少经典剧目,如:《郑三郎》、《刘文龙求官》、《王清明合同记》、《李兆庭写退婚》、《白毛女》、《好书记》等。许多剧目连演100多场,场场爆满,台下观众人山人海。文革期间,盛开的通剧之花受到了摧残,10年的禁演使得通剧演员青黄不接。

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左右),在南通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南通市群艺馆培训了几期通剧年轻演员,如:陈永兰、徐明等。目前她们正活跃在舞台上,是当前通剧演艺圈里的顶梁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也进入通剧圈子。民间大量的通剧演出队伍涌出市场,活跃在南通大地,南通的通剧也成为了全中国唯一的民间剧团垄断演艺市场的剧种。通剧演唱时,伴奏简单原始,主要是锣鼓打击乐,没有管弦乐器的伴奏,且是唱若干句再敲打一次,完全保留着原始的说唱形式,这在全中国也是极少见的!通剧唱腔粗犷纯朴,唱词通俗易懂,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一场演出观看的群众往往达到成百上千。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包括通剧在内的绝大部分戏曲,由于受到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电影、电视等诸多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加上政府部门的不重视、舆论宣传的力度不够、以及戏曲自身节奏缓慢、与时代脱轨等诸多原因,戏曲一度处于低谷,其表现之一就是失去了大批的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作为南通的一大地方特色,通剧也逐步地被年轻人边缘化,年轻戏迷大幅度减少,长此以往通剧艺术将会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消亡。

近年来,濒危的通剧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她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通剧及其前身上僮子还曾三次出访过韩国参加各种汇演,其原生态的唱腔其表演形式受到国外学者的一直好评!2007年3月,通剧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成

僮子是民间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发源而来,在南通一带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师。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剧。

艺术特点

伴奏简单原始,主要是锣鼓打击乐,唱腔粗犷纯朴,唱词通俗易懂,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展现了中国傩文化的原始风貌。

经典剧目

传统剧《陈英卖水》、《郑三郎上西方》、《王清明合同记》、《李兆庭写退婚》等和现代剧《杨立贝告状》、《好书记》、《上河工》等。

通剧、童子戏、僮子戏、上僮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上僮子是最原始的一种形态,它纯粹属于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和北方的跳大神性质差不多。在上僮子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说唱内容,后来逐渐将这些说唱形式独立出来,加上一定的舞台表演并配以一定的服装道具等,渐渐形成了童子戏这一艺术形式。

2、童子戏是第二阶段,目前大家在乡村经常见到的就是童子戏。它是一种原生态的、粗糙的戏曲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这种童子戏形式误称为通剧,将通剧和童子戏画等号,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另外,童子戏和僮子戏,虽然字不一样,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或者说这2个称呼就是一个意思。僮和童是通用的。

3、通剧是第三阶段,它是在童子戏的基础上进行了音乐化和戏曲化的改良后产生的一种新戏曲。通剧和童子戏的区别是:A、唱腔不同,童子戏唱的是老腔,腔调单一;通剧唱的是改革后的新腔,有板有眼,形成了体系。B、伴奏不同,童子戏演唱时唱完一句再伴奏一下,而且仅靠锣鼓等单调的“咚咚哐”;通剧则在伴奏形式方面有了丝弦、弹拨乐等文武场面,且边唱边伴奏。C、表演形式上,通剧的表演模仿了京剧的各种程式,艺术性更强,也更具戏曲的味道。在《中国戏曲百科》和《江苏戏曲大全》中,都只认定通剧是南通的地方戏,童子戏只是南通的一种曲艺形式,不能算作正式的戏曲。 由于通剧边唱边伴奏,与传统的童子戏很不一样,许多观众听不清楚或者说是听不习惯,对刚诞生的新通剧不能接受,结果导致通剧走向了解散。南通市实验通剧团成立于1958年,解散于1964年,可谓昙花一现。

2008年6月,童子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着这个东风,通州市成立了专业的通剧团,隶属于通州市文化局,系事业单位编制,全称通州市通剧团,从而结束了长达40多年没有正规通剧团的局面。

童子戏的著名演员

第一代名角:王金生、张文龙(两人出生于1912年左右,都是港闸区人,最初是职业巫师--童子,后来转行唱戏,40年代初红遍南通)

第二代名角:陈映田(别号:陈泉)、陈瑞生、李金玉、李步高等人。(他们都是出生于1918-1920年左右,港闸区人,也是由童子转行唱戏的,其中陈泉从40年代末期一直红到90年代中期,长达半个世纪,号称童子戏里的泰斗!)

第三代名家:陆瑞芝、刘怡、刘海铭、杨莲英、杨秀兰、百秀英、陈品玉、钱美秀、邵锦春、施兰芳、陆桂英等人。(都是1936-1942年之间出生的人物)

第四代名家:袁志勇、冯建华、严炎清、吴志明、毛秀萍、魏琴等人。

第五代名家:陈永兰、徐明、吴美兰、王美兰、夏泉、李萍、朱国琴、姚红琴等人。(都是当前童子戏的顶梁支柱,也已45岁左右的中年人了)

其中参与通剧团的改革的演员有:陈泉、王金生、陆瑞芝、刘怡、刘海铭、邵锦春、施兰芳和袁志勇等。当时通剧团的导演有李少麟、姚国顺、张玉(后调任南通市越剧团党委书记)。

(李少麟1939年出生于泰兴,后移居南通,对南通的童子戏颇有兴趣。60年复旦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参与通剧改革,后来一直被公认为通剧改革派的领头人,于2002年仙逝)

童子戏的唱腔种类:

十字悲腔、十字连腔、十字平腔、十字急腔、七字平腔、七字悲腔、七字急腔、数板腔、的的调、行路调、添寿调、圣腔、铃板腔、高腔、莲花调、道情调等二十种,其中老百姓最喜欢听得就是如泣如诉的十字悲腔。

南通市通剧戏迷协会简介

为了振兴通剧艺术,发扬南通传统文化,开创通剧的第二春天,南通市八十多名热爱通剧的年轻戏迷们组建了QQ群,并申请注册了“南通市通剧戏迷协会”。协会的宗旨是宣传南通地方文化,弘扬民间艺术,吸引更多的市民关注通剧、了解通剧、爱好通剧。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协会还在学田东苑自发组织了一台精彩的通剧专场演出,受到南通电视台《总而言之》和南通广播电台的跟踪报道,取得了相当理想的社会反响。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协会又三次走进社区,表演了通剧节目,受到了广大中老年同胞的一致好评!

南通市通剧戏迷协会欢迎更多喜爱通剧的朋友们加入到队伍中来。

照片由摄影发烧友笑笑夫拍摄,南通市通剧戏迷协会提供

文字资料由通剧戏迷协会主席成炎提供并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