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氏村
端氏村距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45公里,是端氏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坪(陵川县坪上村)曲(曲沃县)公路和端(氏)润(城)公路横贯交汇,侯(马)月(山)铁路紧依村西,商贸繁荣,交通发达,素有沁东地区的旱码头之称,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泽州府志》载,远在夏商之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生存。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曾迁晋君于端氏聚,西汉开始设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端氏县治由西城村迁至端氏村,到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其县治从西汉至元历经1000多年时间。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端氏古镇才俊丰蔚,城镇的发展使端氏的手工业、商贸业逐步兴盛起来,其中养蚕和缫丝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唐代,在村内古老的东街就集中着众多的缫丝、织绢等手工业作坊,后来,那些和人们生活、生产有关的粮店、日杂店、骡马店也陆续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端氏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连,成为沁河流域远近文明的繁华古镇。始建于1934年的阎锡山秘书长贾景德(1880年——1960年)的故居就坐落在村内东西老街之北隅。
端氏村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的端氏村管辖着20个自然庄,4105口人耕种着3800多亩土地,县级单位派驻镇上的机构就有70多个,村内常住人口约15000余人,是沁水县第一大村,是沁水东部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在端氏村的大街小巷,看到街道上车水马龙,商户集聚,人流如织,图书馆、健身广场、农家饭店、农家旅店和连锁商店俱全。郭春富说,30年前的端氏村,街道狭小,高低不平,街巷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房屋全为木质结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拂去了罩在端氏这片黄土地上的陈旧面纱,取之而来的是道路宽阔,绿树成荫,高楼耸立。电话、电视、电脑、手机在端氏村基本普及,自来水、瓦斯气能源一应俱全,截至今年11月底,全村已有2100多户居民用上了经济、清洁、实惠的瓦斯气,每户每年节约煮饭用煤500元,取暖用碳1500元,全村每年仅此一项就可节省约350万元开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