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楼
拱北楼,原创始于同治二年(1863),原址在游山船浜弄口(即位于胜利门广场的"望远镜"建筑身下),兴于清末,盛于民初,后几经兴废,重建于无锡崇安寺皇亭旧址。拱北楼由面而扬名,由原创拱北小笼包得美誉。最初开设在北门外游山船浜口的灯船上下处,紧倚古运河畔,是纱号、米行、山地货、窑货等客商和四乡班船聚散之处,先后由毛、李、荣、周、朱等老板经营,但招牌名称始终未变。
典故
拱北楼与杨乃武 无锡地区的居民,可能只知道拱北楼面馆的馒头和饺面好吃,而不知道拱北楼的名声,所以能传扬江渐两省,这和清朝奇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有关。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昭雪后,杨乃武搭船从京城返回浙江余杭老家,途中,船至无锡停憩。杨乃武上岸观市,见拱北楼顾客盈门,便进店小坐,点了小笼馒头和饺面,边吃边与食客聊天,对无锡小笼馒头皮薄卤多,咸甜适口,大加赞美,对鲜汤饺面也很满意。老板听了,灵机一动立即宣扬,来往客商与当地百姓听说大名鼎鼎的杨乃武在此小吃,便纷纷前往观看,一时楼上楼下人满为患。老板反复宣传杨乃武的赞美之词,这样不断传布,拱北楼的馒头、饺面,名扬于江、浙两省,生意格外兴隆。
公元1932年,拱北楼失火被烧。1937年,复业后的拱北楼又被日寇放火烧毁。直到1945年春,适至崇安地皇亭西侧,租了一间旧房,重新复业,重负盛名。如今,拱北楼又迁回北大街,生意兴隆,久盛不衰。
诗词歌赋拱北楼记
众星拱北,清辉闪耀苍穹;百水朝东,锦帆飞驰瀚海。拱北楼者,百年锡邑面馆之首座。楼始创于清同治二年,奠基北门外京杭运河游山船浜口,班船米艘往返,而多乡民商贾集聚,遂成食客盈门之盛。相传杨乃武冤案昭雪,归浙途中曾登楼啖面,极口赞美,从而名传遐迩。后重构楼屋,复遭烛火兵燹,于抗战胜利时迁址崇安寺皇亭,依托商市,日臻兴旺。尤以面、点、汤之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声名播于宁沪各埠。江南鱼米之乡,千百年间米为主食,以面食而饮誉一方, 箇 中自有 窾 窍 。今拱北楼复设于崇安寺旧址,百年名店,门楣重光,诚当再创蒸蒸之业焉。《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以民为枢,民以食为天。饮食百姓,以辅德政,众星北辰,皆当拱卫民生。谨记。
汤可可撰文 丙戌冬日
拱北楼赋
拱北楼,江南金匮名店也,面、点、汤三绝。楼建于同治二年,北门外游山船浜口,名即取众星拱北斗之意,以求旺势。楼兴于清末,更盛于民初,毛、李、荣、周、朱诸位老板,开渠引流,自此商船交汇,良朋云集,无论鸿儒白丁、商贾医道,均食之心悦,以此楼会友,讲茶,得闲浮生。
楼盛名扬,老饕念其名即舌下生津,食指大动,其香飘运河两岸,味漫吴越四野。其醉心野史者,可嚼杨乃武之事,盖因杨冤案得雪,品此楼小笼包大加赞赏,乡老纷闻而至,引至楼前水泄不通。其沉溺古风者,可闻吴稚晖之赞;更有无事者,可品江南名点,可赏楼外风光,其意澹澹,如茶中浮沤。
佳事悠悠,白云苍狗,拱北楼几经兴废,入新世纪,浴和谐祥光,沐时代春风,重崛起于崇安寺皇亭旧址。承传统美食之源,继古法待客之理,融中外管理之道,发江南地域之意。面仍一绝,色泽如玉,筋健不烂,滑爽不腻;各色点心,沿用古法,推陈出新,制作精美;汤以多种食材悉心熬之,鲜亮色澄,滋味无穷,思之无尽。新拱北楼即起,外则重扬经营之略、熬汤之道、捞面之术、制点之法、品味之境,内则传承民族饮食文化,养舌、养胃,继而养心。正值盛世,晨至,予己自享,午至,与兄叙情,晚至,与友交膝,人生得意之境,尽在于拱北楼。
丙戌年 梁溪老饕阮夕清记之
同名建筑“拱北楼”最早建于唐代天佑3年,当时取名“象阙”,俗称清海军楼。宋淳佑四年时被改为“双门”,“双门底”由此得名。据史载,当时有人说它“危楼高倚碧云间,八面窗开眼界宽,千里山川放望外,半天星斗落飞檐”。明洪武七年,“双门底”重建,改名“拱北楼”。1918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拱北楼因妨碍交通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