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
1 汉光武帝养父刘良 汉光武帝养父
2 刘良,明金陵(今南京)人刘良,明金陵(今南京)人。素子。亦以能书芦修宣庙实录。著有《存徵续集》、《客座赘语》。
3 岩石大地构造学与矿物成因一般情况:
姓名:刘良
职称:教授
学历:博士研究生
讲授课程名称:
《结晶学》、《矿物学》以及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成因矿物学》、《变质岩石学新进展》、《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新进展》、《高级矿物学》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研究领域和具体研究内容:
从事岩石大地构造学与矿物成因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029-88303514(O);
Emial:liuliang@nwu.edu.cn
主持的科研项目:
1."东秦岭豫陕交界高压变质岩石的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1997-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负责人.
2."阿尔金高压变质岩带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2000-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
3."中国西部大陆深俯冲作用的探究"(1999.11-2005.9),国家"973"重大项目二级课题, 三级课题负责人.
4."中国中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与超大陆事件的对比"(2000-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二级课题负责人.
5."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几种罕见的矿物出溶结构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发表的科研论文(第一作者):
1. Recognition and implicaion of eclogite in the western Altun Mountains,Xin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42: 931-934
2.The evidence of Sm-Nd isochron age for the early paleozoic ophiolite in Mangya area, Altun Mountai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 43: 754-756
3. Discovery of ultrahigh- pressure magnesite-bearing garnet Iherzolite (>3.8GPa) in the Altyn Tagh ,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 881~886
4.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granitic gneiss in the Yinggelisayi area, Altun Mountains, NW China. Science in China (D), 2004,7(4): 338-346
5.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amphibolites in Songshugou Ophiolite, Eastern Qin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4, 78(1):137-145
出版的著作及教材:
1.《中天山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地质出版社,1994,第三作者。
2.《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科学出版社,2002,第二作者。
四、获得的奖励:
1."高起点、严要求、重质量"-《矿物学》课程建设与教学,获1993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人民政府1993年授奖,第三获奖人。
2.驾鹿金矿床含氧金矿物及新矿物研究,获1997年度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冶金工业部1998.1月授奖,第二获奖人。
4 法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法医学系主任。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第三轮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法医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医学会法医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司法鉴定人协会副会长、武汉市司法鉴定人协会会长、武汉市法医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司法医学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医学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刑事技术》杂志编委。参与完成国家、部省、校科研课题多项,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参加全国统编教材《法医病理学》(第二版)、《法医毒理学》(第三版)、《法医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医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多本法医病理学参考书的编写。200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马里兰州法医局合作科研,获博士后经历及杰出访问学者称号。2005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访问学习。
5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良1957年7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他主要从事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和消化药理研究,尤为注重中药复方的基础研究和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积极采用现代多学科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与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药复方现代化和中药走向世界。参与编写学术专著7部,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各1项;获科技成果奖3项,其中“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诃子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