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馆选址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中部,金洲大道东以南。纪念馆征地面积为7.73万平方米,项目主体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陈列区1.32万平方米,藏品库区1000平方米,技术及业务用房1800平方米,观众服务及配套设施2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26亿元。辛亥革命纪念馆定位为具有全国性、内容丰富、感召力强的全国顶级的大型革命历史专题纪念博物馆。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主要战场,是孙中山先生多次策划、组织、举行反清武装起义的地方。为缅怀革命先辈的功绩,2001年,民革广东省委提出在广东修建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建议。2001年11月,中央办公厅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建设辛亥革命纪念馆。2006年4月确定选址长洲岛。2006年完成规划设计方案。2008年,成立辛亥革命纪念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纪念馆建设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辛亥革命纪念馆2009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98周年纪念日)在广州黄埔长洲岛隆重奠基。纪念馆将在20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黄埔区长洲岛既是革命传承之地,也是风云变幻之乡,还留下了众多革命史迹,岛上重要革命遗迹资源成线,景区规模初现。长洲岛是黄埔军校的所在地,拥有万山海战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长洲炮台、金花古庙等人文、历史遗迹和幽静葱郁的自然景观。长洲岛一共有26处中国近代革命遗址,这里是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最佳选址点。辛亥革命纪念馆完工后将和长洲岛、黄花岗烈士陵园、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等形成一个展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历程的建筑群。

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馆鸟瞰图

根据规划方案,纪念馆及其周边地块从东往西分为三部分。西侧是6万多平方米的中山公园;中部是纪念馆;东部是4万多平方米保持原生态的小山丘。纪念馆建筑群的布局,由北向南,沿主轴线分布有入口牌坊、烈士浮雕墙、纪念塑像、前景观广场、馆舍、后景观广场,形成随地势起伏的景观线。拟建纪念馆的单体建筑建筑风格与中山陵、中山纪念堂和台北的孙中山纪念馆大体一致,成为孙中山纪念建筑的系列之一。辛亥革命纪念馆整体建筑风格以灰色、黑色为主要色调,显得庄严和神圣。

辛亥革命纪念馆为石料建筑,整体建筑外形如一方石块,平静地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入口处,一条跨越水面、向上斜长延伸的走道直通大门——寓意着“共和之路”。石块已被凿开,隐喻辛亥时期英烈们开天劈地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历程。12米宽的道路从缺口穿入,笔直、向上。道路上随机陈列着辛亥英烈铸铜雕像,似在沿路而行。作为参观流线的主轴,当人们穿梭于英烈雕塑丛中,仿佛时空又回到了辛亥革命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穿越厚重的石壁,尽端豁然开朗,象征着辛亥革命翻天覆地,揭开推翻了满清帝制的序幕和石破天惊的曙光。中山先生背影雕像矗立在路的尽头,又是路的最前方,似在思索中国未来的方向。

纪念馆已征集到大批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包括孙中山随身携带的密电译码本、引发辛亥革命的湖广铁路债券、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等共62件流传海外多年、民国初年珍贵的历史文物现身黄埔,将永久收藏馆内。纪念馆即日起特向海内外各界广泛征集有关辛亥革命的各类文物和史料。内容包括1895年至1917年间,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实物与史料等;种类包括衣物、日常用品、枪械、旗帜等。可采用捐赠、交换、收购、提供复制等方式。

辛亥风云

——民主革命策源地“箭竹顶”

话说1904年正月十五,邱逢甲在广东兴宁石马“星窝子”——“顺裕庐”挥笔写下“迁善楼”三个字后,在子渊先生家里住了一晚。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点便坐着轿子,跟何子渊一前一后到了离星窝子大约八里开外的“箭竹顶”古茶场,因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避山高,环境险峻,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针砭时弊的理想场所。故,但凡党内、盟内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均要到箭竹顶协商、拍板。

辛亥革命纪念馆
民国元老:何子渊先生

那天,先后赶到箭竹顶茶场的还有子渊先生的“拜把子”兄弟——兴宁:肖惠长、平远:姚竹英、梅州:江伯坚等同志……在那次碰头会上,大家基本敲定筹划汕头“黄冈起义”的行动方案,并做了具体分工:由姚竹英继续保持与潮安人许雪秋的单线联系,肖惠长、江伯坚负责联络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何子渊负责经费统筹工作,“光汉茶庄”作为革命党人联络、避风、掩护的秘密据点……

但,思想一贯激进的邱逢甲先生,这一次却异常冷静,认为条件还未成熟,自始至终均持保留意见。后来也正应了邱逢甲的高见,两次黄冈起义均因泄密及诸多原因而导致失败,其中1907年的第二次起义规模空前,参加响应者达5000余众,潮梅两地革命党人悉数参加,影响巨大,给风雨飘摇的清廷以沉重打击。

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身份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一月有余,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顶茶场住了40多天,肖惠长、江伯坚住了11天,最后在何子渊、丘逢甲、罗幼山等人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两幅墨宝。

辛亥革命纪念馆
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先生故居:光裕庐

“光汉茶庄”座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堂、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座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中小学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话说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回到兴民学堂,当天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不久便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辛亥革命纪念馆
光裕庐中堂

嘉属革命党领导人何子渊、萧惠长、江伯坚等人不甘心“黄冈起义”之失败,不久又与广东兴宁石马人氏:同盟会早期核心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等同志积极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筹划惠州和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3月上旬,特指派石马刁田村的革命党人陈文友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巡逻清兵搜查,陈文友等人当场被捕,罗炽扬乘机逃脱。身份爆露后,严德明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文友被严密解递惠州。

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到广州,密囚于南海监狱。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微达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辛亥革命纪念馆
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将军敬题

【本文节选自《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庆典专刊》;广东兴宁市石马镇党委、石马镇人民政府主编的《文化石马》等文献】

2010.8.6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