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尖张和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中文名称:五尖张和兽

生存年代:白垩世早期

地层层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尖山沟

保存状态:不完整个体

化石编号:IVPP-V7466[1]

保护级别:辽宁省一级[2]

种:五尖张和兽(Z. quinquecuspidens)[1]

发现学名

五尖张和兽
五尖张和兽化石

化石于1993年发现,1994年由锦州奇石收藏家张和先生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过长期时间的研究,1997年由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Nature周刊报道,并以捐献者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新属。种名则来源与其牙齿的形态结构,其上下臼齿都有5个齿尖。[3]

个体特征

五尖张和兽
五尖张和兽牙齿绘图

五尖张和兽为原始兽类中主要生存繁衍于北方大陆中生代后期的古生物。五尖张和兽的化石标本的尾部没有保存,从吻部到臀部的长度为14厘米左右,推测其生活时间全长(包括尾部)超过25厘米。五尖张和兽是一个咀嚼方式以上下臼齿对咬为主的单系类群。其上、下颌各有3颗门齿、1颗犬齿和2颗前臼齿,上臼齿为5颗,而下臼齿为6颗。前部齿列有明显的齿隙,上、下臼齿均为双根。三角座上三个呈锥形的主尖构成一个近于对称的锐角三角形,而齿冠为长大于宽的三角形。牙齿唇侧光滑无齿带,舌侧亦无明显齿带且在舌侧端各有一小的锥形尖。从它的牙齿结构特点看,它代表了一种鼹兽科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 头骨及下颌特征显示该动物中耳部分已存在3块听小骨,但其容纳内耳岩骨岬的形态表明其耳蜗管是直的或仅有微弱的弯曲,由此推知张和兽的听力在哺乳动物中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水平。颈椎7枚、胸椎13枚,腰带细长,荐椎及前部尾椎具宽大的横突。间锁骨退化为小的等腰三角形;胸骨呈薄而宽的片状,不分节;锁骨为微弯曲的棒状,与进步的肩胛骨构成可滑动关节;乌喙骨退化成肩臼前缘的突起。至少有9块腕骨,前肢姿态处于外展趴卧与内收直立之间,兼有树上和地面活动的能力,是原始兽类中趋于以地面活动为主的成员,同时也说明真正的内收直立型运动姿态是在比张和兽更进步的兽类哺乳动物中演化形成的。[3][4]

研究价值

五尖张和兽
五尖张和兽复原图

1997年,五尖张和兽的发现与命名揭开了辽西原始哺乳动物研究的序幕。五尖张和兽标本是对齿兽目中唯一具有较完整骨架的原始兽类化石。其提供了许多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形态特征信息,它的发现也为探讨现生哺乳动物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证据。[3]

相关链接除五尖张和兽之外,热河生物群中还发现了强壮爬兽(Repenomamus robustus)和金氏热河兽(Jeholodens jenkinsi),表明当时该生物群的哺乳动物已经具有一定的分异度。[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