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茶
“鸳鸯茶”是混合红茶加奶及咖啡而成,是香港茶餐厅及大排档为配合香港人不同口味要求而产生的地道饮品,其特点是既包含奶茶的香滑,又具咖啡的浓郁香味,很受市民欢迎,反映了香港中西饮食文化荟萃的特点。
一战后,美国的一些通俗歌曲就开始逐渐取代了欧洲的艺术歌曲及民歌,而开始风行全球。1925年,作曲家VINCENT YOUMANS在美国为百老汇写了一部音乐剧《NO,NO,NANETTE》,其中一首歌《鸳鸯茶》随即不胫而走,不久便成了家弦户诵,人人皆唱的流行曲子而迅速风靡全球——摇曳的节奏,玩世的旋律,美国式的配器。这是首轻松快乐的曲子,听着就会让人不经意的身心愉悦。
鸳鸯茶(Tea for Two)是一首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百老汇的爵士乐曲。作曲者是Vincent Youmans,作词者是Irving Caesar。这是1925年音乐剧《NO,NO,NANETTE》其中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是以一位幻想中的男子为观点,他正计划与他幻想中的女人共渡未来。
这首歌在1928年由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改编成管弦乐版的Tahiti Trot。指挥家Nikolai Malko与肖斯塔科维奇打赌100卢布说他不可能只听过一遍就可以改写成管弦乐版。结果在不到45分钟,就改编完成,而赢得了赌金。
一个著名的诠释版本是Tommy Dorsey的恰恰恰版。在2005年借由McVitie饼干的广告,再度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