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温平
公路建筑大师,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建设者李温平(1912—),生于福建惠安县古县村,后考取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专攻土木工程,
读完一年预习班,二年预科和四年本科后于1934年毕业。1935年初,李温平远渡重洋,到美国本薛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随后转入密西根大学,攻读运输工程博士学位。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便拿到了硕士学位,不久又读完了博士课程。因接受湖南大学的聘书,于1936年底回国。在国内边工作,边继续其学业,完成博士论文。1939年,密西根大学正式授予他运输工程博士学位
个人经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退拒西南坚持抗战。这一地区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为开辟新的运输线,李温平全力投身于川滇东路、川中公路和东西公路的修筑工程中。
1941年,抗日战争进人最困难时期。美英等国援华的战略物资仅靠滇缅公路这条惟一的国际通道运进。当时,滇缅公路路况极差,仅有碎石铺成的路面,一遇雨季便不能通车。为此,李温平受命调往滇缅公路局保山、下关工程段任段长兼美籍总工程师的助理,负责我国第一段沥青路面的铺设工程。经过李温平和施工队的努力,以前每天只能通过三百辆汽车的土石路,很快就可以过车两千辆。从碗叮至昆明的路程,过去要走一个多星期,现在只需三、四天。仅1941 年,共计有十三多万吨的国际援助军用物资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滇缅公路中断,1943年,中美双方在重庆秘密商定,为保证对日反攻的胜利,要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一条从印度列多到缅甸密支那,再从密支那经中缅边界37号界桩进入云南腾冲、保山,从而接上滇缅公路的新公路,以使盟军的军援物资能从印度沿陆路直抵昆明。李温平当时以中方负责人的身份,出任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兼第一工程队总队长。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在瘴气弥漫的密林里,他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地指挥勘察,测量,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由于山高路远,为了指挥施工,李温平不得不常常冒险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在施工过程中,日寇飞机不断进行狂轰滥炸,死神瞬息可至。然而,为了战胜日本法西斯,李温平置个人安危不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4年初,中,印,英,美军在缅甸的全面反攻开始。印,英军担负缅南战区,中,美军担负缅北战区。中美双方签订了怒江战役协议。双方联合抢修滇缅公路。李温平任滇缅公路抢修工程总工程师。他在我国首次将爆破法用于公路建设上,大大缩短了工期。抢修工程之艰巨和危险难以想像。军方限令三十天通车,可李温平带领施工队他们在美军协助下仅用了十五天就完成了任务。滇缅公路抢修完成后,中国远征军二十万人渡过怒江,松山大战开始。在一百二十天里全歼了在缅甸的日军。9月6日,中国驻印缅远征军与滇西部队胜利会师。
此后,李温平又参加抢通保(山)密(支那)的工程。李温平仅用两个多月时间,这条长约300余公里的保密公路、曾被断言不可能打通的路段被打通了,成为我国近代筑路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发给李温平一枚抗日勋章,美军总部奖给他一面锦旗,上面绣着中印公路路线及开通日期。为了表彰李温平的非凡贡献,1945年,盟军总部决定授予他“自由勋章”。然而,由于后来李温平工作变动,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中美两国一直处于隔绝状态,这枚勋章一直沉睡在“五角大楼”将近四十年,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为李温平举行了授勋仪式。李温平的这枚勋章,不仅记录著这位工程师的卓越功绩和他个人的光荣历史,更是中国人民悲壮的抗日战争的见证。
解放后1950年,李温平率领中国第一支机械筑路队伍——铁道兵第一机筑总队开赴渑池,开始修复陇海铁路。李温平带领全队人员一连修复了十八座桥梁,四座涵洞,几个月内就将铁路接到了甘肃天水。李温平一流的筑路技术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他领导下的第一机筑总队又是全国惟一的机械筑路队伍。解放军部队力挽他继续率队修通至新疆的铁路。
荣誉新成立的交通部属下的中国建筑总公司也想方设法要调他进京任要职。但是,部队扣住了北京催调的电报,直至惊动了政务院总理周思来,周总理亲自发出一份电报,李温平方得以进京任职。从此,全国几乎所有需爆破的重点工程,从鸭绿江边的飞机场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官厅水库到武汉长江大桥,无不留下李温平的心血和汗水。李温平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还同茅以升、张维、唐振绪等在北京组织唐山交大校友会,并任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