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由才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由才,男,1963年7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同济大学首批二级教授。1996年1月起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副主任,教授,1999年6月起被聘为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80年安溪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入成都四川大学化学系,1984年毕业后到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博士连读),1989年12月起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作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提出矿化垃圾的概念和定量化指标体系,成功地把矿化垃圾应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高效低成本处理,目前已有建设和运行14座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渗滤液工程;同时,甲烷减排与控制、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泥填埋场稳定化过程、污水厂污泥和受污染河泥固化-制煤及固化-循环卫生填埋技术、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等方面做了创新性研究工作;首创烧碱介质中湿法浸取-锌/铅分离-电解从氧化锌矿、炼钢厂烟尘、锌灰、锌冶炼浮渣生产高纯度金属锌粉集成技术与成套设备,并大规模用于工业生产,目前已建厂10家。
1993-1999年期间,赵由才教授先后在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院(瑞士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系、美国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环境卫生科学系和希腊阿里斯多德大学无机化工实验室作近4年的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
赵由才1995年获欧盟Marie-Curie(玛丽-居里)奖学金,入选国家教育部(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和“启明星后”人才跟踪计划,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担任《环境污染与防治》副主编、《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过程工程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杂志编委、《苏州科技学院学报》顾问,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主持的《可持续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及资源化研究与应用》、《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工艺及应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与应用》、《大型滩涂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生活垃圾填埋场矿化垃圾与土地利用技术》、《矿化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大型垃圾填埋场土地综合利用研究》和《上海市老港填埋场垃圾稳定化工程研究》分别获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200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200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8年科技进步奖(华夏奖)三等奖、上海市2007年科技发明三等奖、上海市2003年和2000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均排名第一)。
主持2007年4月21-24日的第二届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全国学术会议(南京)、2007年3月21-24日的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南昌)、2006年12月10-12日的上海市第83次东方论坛-建筑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战略(上海)、2006年11月17-19日的中国第五届中青年环保学者研讨会(上海)、2006年11月2-5日的2006’亚太地区废弃物资源化国际学术会议(上海)、2005年10月18-22日的第一届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际学术会议(上海)、2004年11月27-29日的第一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上海)、2004年10月24-27日的第一届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全国学术会议(上海)和具体组织了2000年7月赴瑞士、德国考察的上海市科技代表团,组织或参与组织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北京2000’ 国际水学会化工与石油化工废物管理国际学术大会、分别在上海市和瑞士举行的第一和第二届中国-瑞士固体废物研讨会以及2000年华东地区废弃物处理学术会议;7次参加了在日本、德国、法国等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10次参加了在国内举行的国际会议、8次参加中-德、中-法、中-荷双边学术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多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渗滤水中胶粒和微生物的梯度分离与表征 ”、“填埋场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生物降解性能及其应用研究”、“垃圾填埋场中的质量与能量平衡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填埋场稳定化进程与垃圾降解及相互影响的研究”;国家“863”计划课题“中小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甲烷减排过程控制与工程示范”、“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矿化垃圾的综合利用技术”;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生活垃圾中塑料热解制油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世博专项“世博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成品制造集成技术与示范”;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大型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垃圾和土地的利用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稳定化垃圾生物滤床的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和2005年重大专项“污水厂污泥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与稳定化过程研究”;6项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如中国-瑞士国际合作项目“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分布与控制技术研究”和“中国(上海)-瑞士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国-希腊国际合作项目“两国固体废物和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与合作”和“重金属废水处理新技术研究”,中国-新加坡合作项目“炼钢厂烟尘处理技术研究”等,上海市科委“启明星”和“启明星后”人才计划项目“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治理及利用研究”和“填埋场中垃圾的综合利用研究”;上海市科委2010年重大专项“生活垃圾渗滤液梯度压力好氧生物-化学耦合处理技术”、上海市科委2009年重大项目“污水厂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2008年重大专项“苏州河底泥稳定化与安全造地技术与示范”、上海市科委2008年重点项目“污水厂污泥卫生填埋场沼气收集与发电集成技术与示范”、上海市科委2008年重点项目“老港静脉产业园科技实证示范研究”;上海市科委2005年重大专项“老港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示范”、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有机垃圾高效厌氧发酵技术研究与示范”、“矿化垃圾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成套技术与工程示范”、“泔脚厌氧发酵综合利用成套设备与技术研究”以及“污泥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日覆盖材料的工程应用研究”,7项上海市环卫局项目如“上海市老港填埋场垃圾稳定化工程研究”、“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水的封闭化处理技术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残渣处理”和“上海市容环卫管理和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城市的比较研究”等。
发明专利授权和申请42项,SCI收录论文62篇(其中国外刊物56篇),EI收入论文52篇,发表的刊物包括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USA)、《Waste Management》(USA)、《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Danmark)、《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USA)、《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The Netherland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USA)、《Hydrometallurgy》(Canada)、《Chemical 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UK)、《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USA)、《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UK)、《Journal of Hazardous Wastes》 (USA)等;在国内公开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33篇。
至2010年6月,主编或参与主编并正式出版学术著作56部(共2201万字),参编著作8部(本人编写20万字),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本科生教材1部(化学工业出版社,《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2006),国际会议论文集1部,参编国外英文专著1部。这些著作包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污泥处理与资源化丛书——污泥管理与控制政策》、《污泥处理与资源化丛书——污泥循环卫生填埋技术》、《污泥处理与资源化丛书——污泥干化与焚烧技术》、《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丛书——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丛书——污泥生物处理技术》、《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丛书——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应用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即《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清洁发展机制开发与方法学指南》、《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工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环境工程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农林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即《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冶金过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冶金过程废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冶金过程废水处理与利用》、《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冶金企业废弃生产设备设施处理与利用》、《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冶金企业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整治与修复》、《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绿色冶金与清洁生产》、《湿法冶金污染控制技术》、《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手册》、《碱介质湿法冶金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卫生工程丛书——可持续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环境卫生工程丛书——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工程丛书——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医疗废物管理与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计算机与数学模型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中的应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煤系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预处理与分选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城市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实验室污染与防治》、《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环境工程化学》、《实用环境工程手册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现场运行指南》、《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与管理手册》、《渗滤液处理处置技术与工程实例》、《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参编了 由Springer-Verlag, Germany出版、Christian Ludwig 和 Samuel Stucki主编的英文专著<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Solutions> (Editors: Christian Ludwig and Samuel Stucki)。
至2010年6月,指导的在读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生5名;指导的毕业硕士研究生45名,博士研究生33名、出站博士后4名,工程硕士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