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超导透析靶向定位技术
概述
肝细胞超导透析靶向定位技术(Liver cell superconducting dialysis targeting positioning technology)是现代血液透析技术(Hemodialysis
Technology)、人工肝脏技术(Artificial liver technology)、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细胞靶向导弹定位技术(Cell targeting missile positioning technology)和多种现代边缘学科相结合的一种探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技术。其原理包括血液病毒透析和智能靶向用药两个方面,血液病毒透析主要依靠肝细胞透析治疗机中的高分子生物筛,有选择性的拦截流经血液中的病毒颗粒,以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迅速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而智能靶向用药则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治疗学中的细胞导弹靶向给药治疗技术,使用高浓度的病毒攻击药物,直接渗透入目标细胞内,有效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学科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近年来,与该过程相关的一些特异性蛋白质,如病毒基因控制因子、病毒生长因子受体、病毒信号转导分子、免疫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凋亡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被相继发现,并且都有可能成为病毒性疾病治疗的分子靶点,1984年,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Robert F.Weaver提出了靶向治疗的概念,即利用特异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物质)封闭或抑制这些病毒的靶点,从而抑制病毒和肿瘤细胞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
早期的靶向治疗最早用于肿瘤的治疗领域,是利用抗体直接封闭肿瘤细胞膜表面相关抗原,如 CD20、CD33、CD52 等,但这些抗原在正常淋巴细胞中也有表达,所以抗 CD20 抗体等药物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针对病毒性疾病治疗的分子靶点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neu、VEGF 等,并且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这些靶点:一种是利用单克隆抗体等主要作用于胞外途径的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150 000)与靶点结合,阻断胞外信号分子与靶点的结合;另一种是利用小分子抑制物(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500)直接进入细胞内封闭受体,干扰细胞内信号的传递。
1989年,国外有科学家开始结合血液透析治疗原理,与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相结合,开始尝试性的把这两项技术融合到一起,进行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的治疗,但实验进行了8年之久,一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就。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基因治疗技术运用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病毒性疾病的透析靶向治疗实验出现了,新的转机。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基因实验室率先使用分子透析靶向定位给药技术,进行大猩猩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尝试,经过12次的反复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2003年该项技术被证实命名为肝细胞超导透析靶向定位技术(Liver cell superconducting dialysis targeting positioning technology),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科研单位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EGFR 在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中都呈异常高表达,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EGFR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70 000 的细胞膜糖蛋白,含有一个胞外配基结合位点、一个跨膜亲脂部分和一个胞内蛋白酶结合位点。当信号分子与胞外配基结合后,EGFR 出现二聚体现象,使配基的亲和力增强,激活内部酪氨酸激酶活性,诱导酪氨酸磷酸化,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反应,促使肿瘤细胞增殖分裂和永生化。目前,已有多个针对 EGFR 的靶向治疗药物被批准上市并应用于临床,并逐渐应用于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上。
临床验证
相对于药物治疗抗病毒手段,肝细胞超导透析靶向定位技术(Liver cell superconducting dialysis targeting positioning technology)治疗具有特异性强、用药量低、毒副作用小、人体耐受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已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被 FDA 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展现出值得期待的疗效,然而靶向治疗药物对于正常肝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的生物学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分析,许多潜在的不良反应也可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而深入研究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可促使我们更好地选择最佳受试患者用于靶向治疗研究,随着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病毒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必将会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