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正常人的椎体主要由彼此纵横交叉的小梁骨构成。当外力作用于脊柱,产生的压缩力通过椎间盘传导到椎体终板,由小梁骨中心向四周发散,在椎体内部形成应力。如果应力超过小梁骨强度耐受的范围,小梁骨的结构就会被破坏,失去稳定性,局部的裂隙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生椎体骨折。X线拍片影象主要表现
为椎体皮质连续中断、椎前缘或后缘呈楔形或整个椎体变得扁而宽。小梁骨的强度与椎体表面密度和小梁骨形态结构有关,包括小梁骨的方向、连接方式、粗细、数量以及小梁骨的间隙。实验研究发现椎体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与椎体表面密度及其几何结构密切相关。利用QCT测量的骨密度与椎体终板面积的乘积,与胸腰段椎体的最大负荷显著相关(r=0.8);测量的局部骨密度值乘以椎体最小横截面积,与腰椎最大负荷的相关系数为0.9。
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分类腰椎压缩性骨折按形成原因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或病理性)两类。前者是指遭受纵向压缩力(人体直立坠落或重物垂直砸伤)或铰链折力(脊柱极度屈、伸)等间接暴力作用所致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者是指因骨质疏松、退行性变、感染、肿瘤等病理性原因引起腰椎椎体自发性、或在轻微暴力作用下形成的压缩性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法医学鉴定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法医学鉴定,要从作用于脊柱暴力的方向、大小,伤后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有否病理因素存在等方面全面分析,综合评定。对时间久远的骨折更是要慎重,因缺乏医学证据不能明确是那一次损伤所致的时候,应建议办案单位结合其它证据来认定,不要草率下结论。
X线拍片是最常见、最重要的鉴定证据和鉴定方法,有条件的一定要拍片复查。通过对比分析骨折椎体中心和椎体缘的形态变化、骨痂生长和改建变化、临近组织的损伤征象与变化、以及病理征象是否存在等,既可甄别原片真伪,又可判断骨折形成的原因和性质。CT和MRI也是有效的诊断和鉴别手段,特别是MRI能够直接显示韧带的撕裂(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突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的撕裂或断裂表现为T2加权像上这些结构区的信号异常增高和结构的连续性中断)和脊髓的损伤,来判定新鲜或陈旧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症状腰椎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症状是姿势性低血压,骨折,当病人由平卧搬起时,可突然发生晕厥。胸髓5损伤,骨折愈合,则乳头以下感觉消失,但对呼吸影响不大。如6到9之间的胸髓损伤,则因腹直肌上部未受损,脐孔被向上牵拉;胸髓十损伤,腹直肌下部功能存在,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纤维麻痹,治疗骨不连;胸髓十二损伤,全部腹肌功能良好,促进骨折愈合。胸髓6损伤,腹壁反射全部消失;胸髓十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上、中部腹壁反射存在;胸髓十二损伤。腹壁反射全部存在,而提睾反射消失,膝,踝反射亢进,下肢呈痉挛性瘫痪。感觉丧失平面,在胸髓6损伤时达剑突,胸髓7、8损伤时达肋缘,胸髓十损伤时达脐部,胸髓十二损伤时达腹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