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大桥
龙津大桥
位于县城南后垵渡,横跨晋江西溪。宋绍兴八年(1138年),安溪县令倪察始建,初为浮桥。时隔60年后,县令赵师戬改建为石址木梁桥。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由继任县令龚晏建成,桥面上建有长廊式盖屋43间,以朱熹标题“清溪八景”的“龙津夜月”命名为“龙津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湖头李氏先祖李森曾捐资重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大桥被水冲毁。新中国成立后,1982年10月新桥动工建造,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净跨40米,下部为重力式石墩。北台为空心台,设一净跨9米的圆弧拱以备环城路(今河滨北路)与桥立交之用。桥长251.23米,宽12米,高15米,把旧城区与后垵连成一片。2005年,龙津大桥进行拓宽改造,在原大桥的下游加宽一座14.5米的桥梁,其上部结构为1×20米简支板梁+(42.5+3×43.6+42.5)米等截面预应力箱形连续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花瓶式桥墩,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与改造的旧桥桥面组合后,成为一座拥有21.5米宽的双向6车道,两侧各2.5米的人行道桥梁。2006年5月竣工。为泉州市第二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