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县
简介穆棱地在金世宗时,属阿里罕辖地,名为暮棱水;明朝在 此地设置毛怜卫,后取消;清代称此地为穆窝集(“窝集”为 满语“大森林”的意思)。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分防同知驻此,隶属绥棱厅。宣统元年(1909年)设穆棱县,隶属密山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
民国十八年( 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 管辖,穆棱县仍属吉林省;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 十二月划东北为十四省,穆棱划属 滨江省所辖。
康德四年( 193 7年)七月一日增设牡丹江、通化两省,穆棱县又划属牡丹江省所辖。同年十二月将“棱”改为“棱”。康德十年(1943 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包括牡丹江、东安、间岛三省)和兴安总省(包括兴安东、西、南、北四省),穆棱随之归属东满总省牡丹江区域。
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穆棱划属松江省所辖。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改由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改由新设立之牡丹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将梨树镇划归鸡西市。1983年9月,撤销牡丹江地区,改由牡丹江市领导。
1995年3月7日,撤销穆棱县,设立穆棱市。仍属牡丹江市。
穆棱地名是因河而得名。曾经书写为“暮棱”、“毛怜”、“穆棱”,这三种写法虽然字异,但音都相同,其意告为满语“马”的意思。
自然地理穆棱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29°45'19"至130°58'07",北纬43°49'55"至45°07'16"。幅员6673平方公里,辖6镇3乡125个行政村。
穆棱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与俄罗斯接壤,有41.8公里的边境线;南连绥芬河、东宁等国家一级口岸,西接闻名遐迩的牡丹江市、风光秀丽的镜泊湖;北靠煤城鸡西市。既处在东北亚“金三角”之中,又位于对俄出口的黄金通道上。国际经贸大通道301国道和滨绥铁路贯穿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历史沿革
穆棱以穆棱河得名。穆棱境域,远古时期乃肃慎居地。东汉以后,为肃慎的后裔挹娄,北朝的勿吉疆域,唐朝渤海时期为牧马场。穆棱市近代开发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宣统元年(1909年)建置穆棱县,1946年2月1日成立穆棱县民主政府,1954年2月23日穆棱县人民委员会成立,1967年4月21日组成穆棱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29日恢复穆棱县人民政府建制。1995年4月8日根据国家民政部民行批[1995]18号和黑龙江省民政厅民行地[1995]33号文件精神,撤消穆棱县,正式设立穆棱市,穆棱市人民政府成立。悠悠岁月,历经沧桑。回首历史,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炎黄子孙戎边拓野的辉煌壮举,可以听到数百位捐躯的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这片青山秀水,不仅孕育出一代代热血儿女,也为国家造就了一个个栋梁中坚:有胆识过人、功绩卓著的部、省级领导;有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将军、司令;有满腹经纶,或攻关于科研机构,或执教于高等学府的专家、教授;有投身商海、事业卓著的海外侨胞,……他们虽然远离了故土,但乡情依旧,报效父老,为穆棱的发展做出赤诚的奉献。
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辖区。光绪初年试办屯田,宁古塔至三岔口驿道开通后,垦民渐集,兴建屯落。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廷批准,设置穆棱河分防知事,隶属绥芬厅。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将穆棱河分防知事所辖地方改设穆棱县,治所驻上城子(今兴源镇)。1910年1月2日(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民政司“札开”,委官试署穆棱县。同年4月17日(清宣统二年三月初八日),知县王荣昌“到任视事”。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穆棱县仍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1914年6月改隶依兰道。1929年2月,撤销道区后,由吉林省直辖。1930年4月26日,县址迁至八面通镇。时为三等县,全县总人口4.4万余人。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1937年7月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1938年10月,县址迁至穆棱街(今穆棱镇)。1939年6月1日,将细鳞河、太平岭和黑老婆沟、小穆河、龙山等地划归新设置的绥阳县和林口县。1943年10月后,先后隶属东满总省、东满省管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穆棱撤县设市以来,穆棱人民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奋飞”的龙马精神,借天时地利之缘,凭政通人和之势,依团结拼搏之力,领改革开放之先,从而使这块传说中的“骋马兴龙”之地,跨入了全省十强县(市)、九小龙县(市)和十四强县(市)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