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元村
木元村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城南郊9公里处,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贫乏,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265户1118人,仅有耕地面积1104亩,人均0.9亩耕地,人均年收入只有1800元,是湖北省重点贫困村。2006年该村被襄樊市市委定为市水利局的帮扶对象,市水利局迅速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该村,引导和教育全村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艰苦创业,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驻点村小康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市水利局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南漳县木元村以后,工作队深感摆在面前的工作就是要尽快制定三年规划,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工作队召集村“两委”班子、民主议事小组及群众采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认真倾听群众们对如何搞好木元村经济发展的心声和想法,从而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共同拟定了“三结合、三重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以长远为重点;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以农民人平均年增收200元为重点;治贫与治愚相结合,以治愚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围绕石灰石料、高山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和特色水果产业,规范管理,整合资源,发展经济。制定了抓好驻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结构调整优化,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驻点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
该村离县城不远,但是村民思想落后,对自身资源利用不够,存在“抱着金碗讨饭吃”现象,“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些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要想发展,必须破除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些情况,襄樊市水利局局长张克启、副局长徐朝明及工作队人员经常深入驻点村,对村民们进行宣传教育和疏导,并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行35人用2天的时间,前往保康县尧治河村参观、取经,学习他们的致富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尧治河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了他们,使他们倍受鼓舞,受益匪浅,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认识到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干部思想转变了,工作对路了,信心增加了,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利用好科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同时,还选派6名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前往卧龙职业学校学技术、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带头致富。
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国家村村通公路,抓住国家引水安全要求,抓住农村税费改革等惠农政策和机遇,加强与交通、水利、扶贫办、能源办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先后向交通部门争取资金36.5万元,对该村3.5公里的村路进行改造硬化,向水利部门争取资金15万元,拟对7处大型人畜饮水池进行维修和兴建67处小型蓄水池,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们的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并向能源办争取资金近10万元,开发沼气工程,大力兴建生态家园。同时,在市局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工作队还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一边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边四处联系招商,积极引进了年产值达200多万元的免烧砖厂等企业,并准备兴建1-3家石料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从而盘活村里的山、石资源,增加村民收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企业的落户,创办集体经济实体,为木元村的经济发展,为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山里有丰富的山石资源,可就是因为交通闭塞,前后几家原有意向到此投资的企业知难而去。有道是:“机不可失,事不待我。”面临这些机遇,如何调动村民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意识和勇气,把握时机创业致富,也就成了驻村工作队的首要任务。为此,工作队不断在群众中宣传艰苦创业的典型,宣传他们是如何克服发展基础差,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山多田少等困难,艰苦创业,最后过上富裕的生活。通过宣传,让群众们看到了希望,积极性空前高涨。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富,必须先修路。俗话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针对上面给的资金有限,而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工作队四处求援,支部一班人带头捐,群众们自发筹钱,无偿出力。他们顶烈日,战酷暑,用时两个多月,无偿投工2500多个,完成土石方5000多方,对原来的一条长3500多米,宽3米的道路进行扩宽至4.5米的改造,目前路基已通过了县交通部门的验收,预计可在9月底全部硬化完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