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达村
摆达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碧寨乡,地处怒江西岸,腊碧公路19公里处,距龙陵县城86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喊话听得见,见面走半天,地无三分平,出门就是坡”是碧寨乡摆达村自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全村国土总面积14.82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406户农户,1785人;有耕地面积3475亩,其中水田655亩,山地2820亩,人均耕地面积1.98亩;平均海拔1500米,地势西高东低,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1000毫米,森林覆盖率29%。该村虽然地处怒江沿岸,但大部分自然村分布在高山深谷,对于“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卖钱,人无三文钱,户无隔年粮”的村民来说,已经习惯了靠天吃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的传统经营模式根深蒂固,加之科技人员匮乏,农民群众科技素质低下,学科技用科技十分困难。经费缺乏,科技力量不足,科普服务欠缺,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摆达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改善该村的现状,龙陵县科技局、龙陵县科协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划,2007年10月,把摆达村确定为云南省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村,紧紧围绕培养农村新型实用技术人才,通过在该村建立一个科普服务站,制作一块科普宣传样,确定一位科普宣传员,办好一个农技协,建立一个农函大培训点,抓好一个示范发展项目,挂钩一个协会帮扶等“七个一”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努力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扎实推进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摆达村是市、县委组织部十多年来的挂钩扶贫村,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把科普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普工作列入村“两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村党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副支书、副主任为副组长,村委会委员、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摆达村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召开科普工作会,对科普工作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上级科协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挂牌成立了“摆达村科普服务站”,充实完善了“摆达村农函大教学点”,把村农科员确定为志愿科普宣传员,使该村科普组织更加健全完善,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村“两委”本着让科学走进村民,让村民认识科学的原则,想方设法提高全村各族群众的科普意识,成立了“摆达村科普服务站”,把村农科员确定为科普宣传员。自2007年9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共组织村民参与科普活动2次,观看科普展板挂图100多块(幅),发放科普资料1000多份(册),发放避孕药具400多盒;播放科普光碟10场,观众1600人次;建立了“摆达村科普服务站”,配备了电视机、DVD影碟机、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有科普光盘100张,图书1800册;建有科普宣传专栏1块,每月更换一次宣传资料。摆达村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与村完小加强协作,建立青少年科普辅导员队伍,支持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为该村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摆达村的主导产业为畜牧、甘蔗、烤烟和核桃,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种养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村两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农函大”、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的作用,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以提升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自2007年9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以来,与龙陵县科协、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和老科协等单位合作,邀请科技人员和专家,开办了10期农函大培训班,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共培训农民1072人次;与县农广校合作,招收了一期38人的新型农民素质中专学历培训班,还为学员无偿提供书籍;在新农村工作队员的协调支持下,组织了20名村“两委”成员和科技示范户到腾冲县、隆阳区、昌宁县和施甸县等地考察学习。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提了科技水平,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人力资源保障。
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中,摆达村把培养和扶持农村科技示范户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点,着力培植科普排头兵、农民致富引路人,使他们在不同产业,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既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的步伐,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摆达村现有科技示范户87户,其中养殖52户,粮食种植4户,甘蔗种植5户,烤烟种植20户,核桃种植6户。
为了做大做强全村的养猪产业,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交流养猪科学技术,沟通市场信息,保障市场的肉食供应,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9月,由20位党员养猪大户组织成立了“摆达村党支部生猪标准化养殖协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方式,按照“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运作。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进一步巩固发展该协会,不断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和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按《协会章程》明确分工,做到账务公开,钱、帐分管,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办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会宗旨和“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建会原则,建立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规律和协会发展的规范运作机制,提高了协会的整体管理水平。协会不断开展养猪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活动,使许多未参加协会的农户看到了养猪协会的希望和可靠性,更多的养猪户主动地参加到协会中来。协会本着“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互相协作、共谋发展”的原则,不断吸纳了有一定养猪规模的新会员,这样既发展了协会的组织,又扩大了传播养猪科学技术、市场信息服务面,也带动全村其它产业的发展。到2008年6月,会员已发展到104户,分布在13个村民小组。会员现有年出栏50头以上的有8户,全村已形成了年提供仔猪5000头,架子猪3000头,商品肥猪4000的规模,养猪总产值达210多万元,会员户年均养猪纯收入达12100元,比其它农户增加收入40%。协会真正成了发展富民产业的群团组织,为全村乃至全乡农业由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向多元化、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转变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和带头人,在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