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况【作品名称】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晁补之

【作品体裁】词

原文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晁补之(北宋)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①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②、芳醪③经口。那知自是④、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⑤,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注释①幽葩:清幽的花朵。

②孤:辜负。

③芳醪:芳醇的美酒。

④自是:本是,原严明。

⑤风味:风度,风采。

译文试问春天啊何苦行色匆匆,带着风伴着雨奔驰急骤。绿萼纤细香花清幽,小园里栏槛低矮,刚刚雍土培苗,花枝尚未挺秀。春风吹尽了繁花艳红,占有春光若能长久。繁红不如垂柳。算起来春光常在永不衰老,然而人却为春色消逝而愁春光衰老,这份愁只是善感愁怀的人间才有。世界失意的春恨十常八九,每见风雨摧花,我怎忍轻易辜负(舍弃),那入口芳醇的美酒。哪知原不是,桃花由于结子才零落,并非为了春去才消瘦。世上功佝无成,老来风操救济不,已到春归时候。纵然痛饮美酒,依旧像昔日狂歌,那豪情却难依旧。

作者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晁补之

故早负盛名。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赏析本词是一首充满感伤情味的惜春之作。主理的成份较香。上片说春归本糗 然之现,不值提愁。且春归春又回,并不老,人空愁而已,下片则以旷达情怀劝友人,与友人同饮而送春。表面容豁达,内心更加感伤。这首词借“惜春”之情抒发心中的感受,将人生哲理融于抒情之中,通篇弥散着无奈和失落的情愫。表面故作旷达,实则愁情深沉。上片惜春,“占春长久,不如垂柳,二句,寓有富贵不长保、贫贱能长久的生哲理,而后意韵陡转,点明“春愁”无非是“人愁”而已;下片继续融说理于抒情,“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三句,概括出了这首词的主题,世间功名富贵都是极其短暂的,来去匆匆,更何况人终有归老的时候,就像美好的春光说要总要过去一样。全词以叹自然“春归”为实,而归结到人生之“春归”的无奈,意韵丰厚,余味无穷。写春归能够如此洒脱,颇有些苏东坡的旷逸之气,也足见作者襟怀的豁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