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05年英国人W.泰勒提出的极限尺寸判断原则。

过去由于对极限尺寸、配合概念没有统一、正确的理解,对形状误差在配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生产中往往出现争执不休、无法解决的矛盾。如Φ100H7/h6的孔、轴配合,是属于间隙配合,要求涂油后用手可以直接装入。但是,当孔、轴的实际尺寸都为Φ100mm时,都是合格的,由于孔、轴都有形状误差存在,影响零件的实际配合状态,实际上是装不进去的,甚至孔比轴大0.005mm时,也是装不进去的。此时,按旧的概念去理解,孔、轴的尺寸都是合格的,而轴装不进去又是不允许的,这就产生了无法理解的矛盾。采用了泰勒原则以后就合理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有了仲裁的依据,正确地解决了形状公差和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原则,有是制订极限量规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理论依据。

要理解泰勒原则,即必须先了解体外作用尺寸和局部实际尺寸的概念。

体外作用尺寸:

就是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内表面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体外相接的最小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对于关联要素,该理想面的辅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给定的几何关系。外表面的体外作用尺寸和内表面的体外作用尺寸分别用dfe和Dfe表示。

局部实际尺寸:

是指计量器具与被测要素实现两点接触的测量方法(两点法)所得到的尺寸。

泰勒原则:

合理的孔,其体外作用尺寸应大于或等于最小极限尺寸;对于轴,其体外作用尺寸应小于或等于最大极限尺寸。对于孔,任何位置上的局部实际尺寸应小于或等于最大极限尺寸;对于轴,任何位置上的局部实际尺寸应大于或等于最小极限尺寸。

简单讲,泰勒原则就是有配合要求的孔、轴,其局部实际尺寸与形状误差都要控制在尺寸公差带以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