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泛流萤
作品信息【名称】渔歌子·泛流萤
【年代】五代宋初
【作者】孙光宪
【体裁】词
作品原文渔歌子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风月。[1]
作品鉴赏渔夫樵子的生活,向为骚人墨客所羡慕。王勃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滕王阁序》),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这些句子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孙光宪生长在动乱不已的五代时期,对于渔翁的生活自然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词集中,存有两首《渔歌子》,此为其二。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了渔翁惯过的宁静秋夜。一叶小舟,穿行在时明时灭的萤火之中,那小虫仿佛是为渔舟导航,又好像是来陪伴渔翁的,纸面如同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情趣。夜是清凉的,水虽有些冷意,但辽阔的东湾任凭渔人驰骋,无拘无束,毕竟快活得很。秋风浩荡,固然令人惬意,笛声悠扬,更可使人舒情。一轮皓月,映照着广阔的江面,波光微茫,比往日更具澄净与清冽。渔夫的天地比别人宽广,心境自然也比别人疏旷。这是上片。
下片写了渔翁的暂泊小栖。“杜若洲,香郁烈”,词作也许并未脱去“花间”的艳彩,但是江中沙岛花草芳菲,此情此景一般人是难以领略得到的。接着写秋夜霜早,已经安睡的野鸭子因被人打扰,毫不客气地惊叫一声,好象有意要打破这秋夜的寂静。这种气氛一反诗人悲秋的老调,丝毫没有那种萧瑟之感。“经霅水,过松江”两句,写了渔翁暂泊之后的继续前行。霅水,在浙江吴兴。松江,为今上海郊县。东晋张翰为官洛阳,因秋风起而想到家乡鲈鱼堪脍,说的就是松江。张志和《渔歌子》也是以霅水之畔的西塞山前作为背景的。这里是泛指渔翁生活的水边河畔。至于用了一个“经”字、一个“过”字,则是为了表现渔翁行船的自由自在,一箭风快。最后一句紧承上两句,既把神州大地的一切江河湖泊统统赋予了渔翁,同时,又是作者贪羡渔翁生活的感情流露。[1]
作者简介孙光宪[2]
(?—968)五代宋初词人。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字孟文,号葆光子。出身农家,少好学。高季兴割据荆南,延揽文士,遂为掌书记,历事从诲、保融、继冲三世,累官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公元963年(乾德元年),宋军假道平湖南,力劝继冲以地降宋。入宋,为黄州刺史。工词,为五代至宋初重要词人。勤学聚书,好自抄写校雠。博通经史,著有《北梦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