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痰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疾病名称耳廓痰包

概述是因痰湿阻滞,凝注耳窍所致的局限性肿胀,以不痛或微痛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西医学的耳廓假性囊肿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古代医学文献无“耳廓痰包”之称,但有“痰包”一词,始见《外科正宗?卷四》:“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蛋清稠黏难断……”此指舌下痰包而言。本节所述之病病位在耳,其病机、证候、治疗方面与所述“痰包”多有相通之处。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劳倦伤脾,以致脾胃运化失健,痰湿内生,复受风邪外袭,挟痰湿上窜耳窍,痰浊凝滞而为肿。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耳廓突然肿起,逐渐增大。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有胀感、灼热感或痒感,常无痛感。

2.局部检查多于耳廓凹面局部肿起,肿处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无压痛,透光度好,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

鉴别诊断断耳疮两病发病早期均有耳廓肿胀,但断耳疮多有耳部外伤史,局部红肿显著疼痛剧烈。

辨证论治辨治思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外治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同时可配合内治。一、内治法临床表现:多偶然发现耳壳凹面局部肿起,肤色不变,按之柔软有波动感,无明显疼痛及触压痛,偶有轻微胀感或麻木感或痒感。穿刺抽液可见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不经时日,复又肿起。全身一般无明显症状。舌苔微腻,脉缓或滑。

证候分析: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复受风邪,风邪善攻头面,兼夹痰湿上窜耳窍,以致耳廓突然肿起。因痰湿为阴邪,其性凝滞,结而为肿,肤色不变。因非热邪为患,故无红肿疼痛。痰湿潴积,肿处有波动感,穿刺可得淡黄色液体。苔腻、脉滑均是痰湿之征。

治法:祛痰散结,疏风通络。

方药:导痰汤加减。方中以运用二陈汤专主燥湿祛痰,加竹茹、枳实、胆南星等,以加强祛痰之力;加僵蚕、地龙、丝瓜络、当归尾、丹参、郁金、柴胡等,以疏风活血通络。二、外治法1. 抽液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穿刺抽出液体后,石膏加压固定包扎或配合选用异极磁铁于耳壳前后相对贴敷,玄明粉溶液湿敷等方法后,再加压包扎。亦可单用艾条悬灸,或用异极磁铁于耳壳前后相对贴敷,用玄明粉溶液湿敷等。

2. 理疗可配合超短波或微波等治疗。

3. 其他经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1)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染毒而转为断耳疮。穿刺抽液前应严格消毒,以防染毒。

(2)肿起处不宜反复揉按,以防促使肿块扩大。

(3)加压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耳部血液循环,在加压包扎固定期间,不应随便解除,以免复发。

预后与转归预后良好。若染毒,则可发展为断耳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