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震
基本介绍王雷震(1898~1983),字雨辰,城关东街人,王冰清长子。幼读私塾、高小,稍大升运城省立中学,中途辍学任小学教师。1916年稷山丙辰农民起义失败,其父被杀,雷震含愤于1919年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后改称斌业中学),并攻读机械及军事理论专门课程,学习六年。毕业后,在傅作义部队戎马生活大半生,历任国民党军队排、连、营、团、师长、教育长、副军长(陆军中将)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和一系列重要的抗日战役。
爱国思想雷震富有爱国主义思想。1933年任五十九军上校副官时,随军长傅作义参加抵抗侵略、保卫古都北平的长城抗日战役,主持前线通讯后勤指挥工作。1936年,任三十五军四二二团团长,率部参加绥东红格尔图以及绥北百灵庙和大庙的抗战。1937年,雷震先后参加大同、、平型关、忻口、太原等抗日战役。忻口会战时大军云集,雷震所部臂缠黄布印王字以为标志,坚守阵地,军纪严明,有“黄王团一之称。太原战役中,率所部坚持苦战,力挫顽敌。1938年离石抗战后,雷震率所部挺进绥南,收复和林县,并参加喇嘛盖、绥东旗下营、清水河和偏关、河曲战役。1939年,雷震任三十一师副师长,指挥过朔县、神池以及由绥西五原进攻包头的重要战役。1940年春,傅作义调动兵力,用掏心战术奇袭五原日军司令部,取得大捷。当时雷震率所部参战,攻入城中,遇敌顽抗,激战一昼夜未下。次日黄昏,雷震急征集商民火油、棉花、竹竿等物于阵地,入夜强攻时,齐燃之,火光中,枪炮及战士喊杀声连成一片,冲破敌阵,为五原大捷贡献力量。同年,雷震任暂编十七师师长,率部袭击绥远安北县南场口的日伪军。1944年,雷震升任暂编第三军副军长(其后调任三十五军副军长),指挥部队奇袭萨县鄂尔格逊之日伪军,予敌以重创。1949年,雷震随董其武将军参加绥远九一九起义,走上人民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雷震历任包头军分区司令员,包头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包头市市长,蒙绥陕坝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绥远军区司令部高级参谋。1954年,转业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室。1957年加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担任过包头市政协委员、人民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四、五届委员。
擅长文学雷震兼长文学,重视学习。在晚年患病期间,曾撰写过一系列战史回忆录、文史资料;关心国家统一,并写过对在台故旧宣传文稿。1983年10月病故,追悼仪式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致悼词,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