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麦库林
人物简介四十余年来,唐·麦库林一直活跃在东南亚,非洲,中东,中美及其他地区的战场上。他绝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之一。二十余年来,他发表在星期天泰晤士报杂志(1964-1984)的照片数不胜数。他不遗余力,展示出地球上人类之间的不公,让他的同胞在享受周末之际仍惴惴不安。

人物履历唐.麦库林,193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工人家庭1948年,他获得商业艺术奖学金.得以在伦敦哈默史密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
1950年,由于父亲突然去世,家境困难的麦库林不得不离开学校,先是在铁路上卖面包,然后到拉金斯的动画工作室从事卡通绘制的工作。

1953年,急于想离家出走的麦库林应征入伍,在中东和地中海英国皇家空军服役,随部队驻守埃及、东非、塞浦路斯等国家和地区。他的主要工作.是在航空侦察洗印处当一名摄影助理。这让他有机会熟悉并掌握了摄影的操作技术和暗房技巧,并且机会接触到航拍摄影。期间,他买得自己的第一台罗莱弗莱克斯相机并从事业余拍照活动。
I956年退役后,他重新回到拉金斯动画工作室从事卡通片的绘制和暗房洗印工作。生活依然困难无聊的麦库林,成天与那些浪迹街头的黑社会分子厮混在一起,并用自己的相机为他们拍摄一些装模作样的生活照片。这一时期,麦库林业余拍摄的照片,已经显露出对一些极端危险的人物及事件的强烈兴趣,也显露出自己独特敏锐的观察力和直入人物以及事件核心的穿透力。当一个警察在黑社会势力范围内被杀的恶性事件发生后,他拍下的一张照片被《观察》杂志主编看中,并得以发表。这是他发表的第一张照片。此后他又继续拍摄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这个专题的图片。1961年,他开始作为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为《观察》杂志拍摄图片。[1]
作品特点唐·麦库林一直活跃在东南亚,非洲,中东,中美及其他地区的战场上。他绝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之一。二十余年来,他发表在星期天泰晤士报杂志(1964-1984)的照片数不胜数。他不遗余力,展示出地球上人类之间的不公,让他的同胞在享受周末之际仍惴惴不安。
麦库林本人在战争中长大,是靠自学成才的。他是在二战时期伦敦的贫民区长大的。在传奇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去世后不久,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承袭了卡帕的传统。他采用35毫米黑白胶片拍摄,尽可能展示战争的野蛮本质。
他以无可比拟的作品记录了过去半个世纪来人类的暴力之路。从六七十年代的后殖民运动到之后的宗教与民族冲突,麦库林保持了坚定与坚强,直面并质疑难以想像的残酷和暴力。尽管他影响了包括詹姆斯·纳切威的一代战地摄影师,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他开始拒绝自己的作品。他觉得这些作品于事无补。之后,他在英格兰、非洲与印度拍摄风景作品,但这些风景作品也背负了战争画面的伤疤。
个人成就唐·麦库林战地生涯长达18年,足迹遍及刚果、柬埔寨、越南、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撒哈拉和北爱尔兰等世界各地,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甚至曾被关入乌干达阿敏的死亡监狱。其作品记录了残酷的战争和暴力,发表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获得过“华沙摄影金牌奖”、“世界新闻摄影家奖”等许多奖项,成为战争摄影中的著名摄影家。著有《毁灭的事业》、《归乡》、《巴勒斯坦人》、《黑暗之心》、《开阔的天空》、《与鬼魂共枕》、《印度》、《唐·麦库林》、《唐·麦库林在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