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破裂
分类半月板破裂可分两种形式:外伤性及退化性。外伤性破裂主要发生在年轻病人,常发生在运动受伤时。一般发生在较边缘部位,常与前十字韧带受伤相关。退化性破裂则主要发生在年纪较大而有退化性关节炎的病人,而且是渐进发展,常是复杂而呈现不同形式破裂。半月板破裂可根据破裂位置、方
向、形状来区分。如果依据位置来区分,可分为边缘三分之一区,在边缘1/3内,有较好的血液供应,愈合较有希望,是属血管区或叫红区,内三分之一区,在靠中间1/3,属于缺血管区,愈合有问题,又叫白区,及中间三分之一区,在上述二者之间。另外也可根据前后位置而分前、中、后侧三分之一。另外也可依破裂方向分为纵向、放射向、水平向,以及斜向破裂。依形状则可能有水桶柄状、鹦鹉嘴状、内垂状或复杂性破裂。因此在描述半月板破裂时,应同时描述以上各点,并且指出是部份厚度破裂或整个破裂。
诊断理学检查可在膝关节接触面有压痛出现。如果破裂较大时可作马克默瑞试验。X光并无法呈现直接证据。磁振造影是最佳诊断工具。可看出破裂方向、大小、形状。
治疗因为近年来发现作半月板切除术之后,有很高机率发生后期的退化性关节炎,因此现在的观念是:尽可能保留或修补半月板。治疗原则要根据破裂的大小及位置而决定。一般来说,如果是部份厚度破裂,或破裂长度小于0.5公分,或破裂部份仍稳定,用探针去勾,只有0.1-0.2公分的位移,可以不必管它。有症状,大而不稳定的破裂考虑休补或部份切除。近年来,全半月板切除术或过度的部份切除已被摒弃,因为有研究指出,半月板切越多,关节面承受压力越大,可能会越早退化性关节炎变,另一研究指出,在关节镜半月板部份切除后,5年追踪发现,X光上50%有费班氏变化,包括关节间隙变窄、骨刺、股骨髁方形变化。
关节镜下,如果半月板破裂是复杂性破裂。退化性破裂,内侧三分之一区的破裂,或辐射状破裂,都要作半月板部份切除术。如果是辐射状或肉垂状破裂,一般咬掉破裂部份,直到有稳定的边缘即可,再磨平边缘。无法修补的桶柄状破需做部份切除术。近来有人用雷射来作切除术。半月板修补主要的适应对象是针对在边缘外三分之一区而2公分以下的单纯纵向破裂。
至于红白交界的中间三分之一区是否要修补则仍有争论。不过对于越急性的病例,运动能力越高,越不必急着回到运动场的运动选手,有合并前十字韧带断裂的,越年轻病人,则越倾向做修补。修补的目的是要使其愈合。而愈合要靠纤维软骨细胞及血管供应。越外围的血管区愈合能力越好。对于较中间三分之一的红白区,如果仍要修补时,可用自体血块放在破裂处,以加强愈合。另外有人提出用血管隧道或带血管的滑膜片的方法。
另外要修补前,在破裂处做搔刮处理也有帮忙。能不能修补只能在关节镜下看,一般的检举如MRI或X-ray并无法决定是否适于修补。如果半月板破裂同时并发十字韧带断裂,此时两个要同时手术,才会有较佳的结果。
半月板修补术可分为四种开刀方法:开放式半月板修补术。由内向外缝合最常用的方法。由外向内修补术。全关节内修补术直接关节镜下做而且需特别的器械及固定零件。
如果病人选择适当的话,一般修补的成功率可达80到90%。在同时前十字韧带断裂的病人,成功率较低。另外有研究指出,同时作前十字韧带重建及半月板修补病人,其半月板愈合比单独只做修补的病人高。可能是同时作前十字韧带重建的病人,术后会有血块积在关节内,而加强愈合。近年来有人研究用所谓的纤维蛋白来黏合破裂处,或用生长因子来加强愈合,不过目前尚未临床运用。
康复半月板就是膝盖关节里面的「软骨」组织。之所以会造成破裂那是因为膝盖关节长期移位,所以无论在走路、跑步、攀爬阶梯都会加速半月板的磨损,严重时会造成「破裂」。所以治本之道,必须先把膝盖关节调整归位,然后再补充软骨素、维骨力等食品即可逐渐复愈。根据本人临床经验,半月板破裂、膝盖酸痛只要经由正确诊断,透过安全无副作用的「整骨推拿」技术,通常在五次之内将逐渐达到复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