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体
隶书体的两种形态之一。隶书的两种形态(也可以代表两个阶段)分汉隶和八分。
这两种形态从西汉末年八分形成至汉末一直长期共存。在东汉,汉隶还广泛使用,并不因八分的流行而完全取代汉隶,最明显的例证是书于公元186年的《张迁碑》和书于公元185年的《曹全碑》。前者为汉隶,后者为八分。汉隶和八分虽为两种笔法系统,但两系长期共存,一般认为汉隶是平画宽结结构类型的源头,八分为斜画紧结结构类型的源头。
“八分”的名称在书史中最早见于《晋书》。“八分”的名称又见于宋人辑录的《古文苑》中。《古文苑》卷十七收录魏词人牟准的题《卫敬侯(凯)碑阴》一文,云:“魏《大飨群臣上尊号奏》及《受禅表》顗(凯之误)并金针八分书也,”若此文不伪,则“八分”最早出现于魏时,则“八分”书的形成时间肯定在魏之前。关于八分书的作者,有王次仲和蔡邕两说,前文已言,蔡邕造八分是不符合实际的,历代书论中均认为蔡邕是汉代八分书成就最高的书家。一般都认为王次仲为八分的整理者。关于王次仲为何时人又有三说,一为汉章帝建初时人(王愔说),一为汉灵帝时人(萧子良说),一为秦人(北魏郦道元,唐张怀瓘《书断》引《序仙记》,杨固《北都赋》皆持此说)。由于时代悬隔久远,王次仲究为何时人,我们现已无从考定,但我们从出土隶书资料来看,“八分书”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定在汉成帝时期。至西汉末年,八分应已相当成熟。笔者猜测,“建初”或为“建始”之讹,(从训诂意义看,“初”、“始”意义相当,《尔雅》:“初,始也”。)若果真如此,王次仲可能为西汉成帝时人,则王次仲整理八分书的时间与出土材料正相吻合。
何谓“分”法?“分”,《说文》“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八”,《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从“八”之“小”、“詹”、“公”、“半”诸字均有“分别”、“相背”之义,故知“八分”非言数而言势,证之尹湾名谒木牍正相吻合,如其上之“太”、“史”、“奉”、“不”、“吏”、“令”诸字挑、捺左右分飞,分别相背之形已极尽夸张之美。“八分”的笔法与小篆相关涉但又不同,这就是书史上艳称的“外拓”法和“内擫”法,八分书外拓,小篆内擫,千年笔法导源于此,后世书家,钟繇一路擅长外拓法,右军一路擅长内 法。但不管是外拓法还是内擫法,这种笔法的“下笔处”在字的上方,书家是通过运肘来完成的。外拓法从上方运笔下来,左右相背,内擫法从上方运笔下来,左右相抱,沈尹默先生总结右军笔法为“转左侧右”真乃不刊之论。
八分体一词,现在用得很少。阿累在1936年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一面》中提到:“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