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百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材料科学家。 出生于上海, 原籍江苏武进。 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长期在载能离子束与材料的作用及改性、薄膜材料和核材料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以金属多层膜离子束混合为实验手段研究亚稳合金相的形成与相变,提出二元金属系统中非晶态合金形成的经验模型,建立相应的热力学模型,提出从原子互作用势计算玻璃形成能力,并从第一性原理计算亚稳合金相的稳定性。提出用离子束辐照研究非晶态合金相变临界现象的思想,发现固体薄膜中分形生长的新现象。在氮离子注入研究中,阐明了金属氮化物形成的热力学和生长动力学规律,发展出强流金属离子注入在硅表面合成金属硅化物的新技术。用实验论证了生成热为正的系统中,多层膜中的界面能有可能驱动固态非晶化反应,提出相应的理论判据,并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界面反应的原子运动机制。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物理学会理事(Fellow)

国际期刊J. Nuclear Materials顾问编委会委员

国际玻姆物理学会(Bohmische Physical Society)科学会员

[简历]

1955-1961 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六年制)

196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1981-1982 由教委派遣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研究

1985.11. 晋级为副教授;1987.7. 晋级为教授

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8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离子束与固体的作用及材料改性、计算材料科学、薄膜材料、核材料等。

科研项目:(部分项目名称)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

载能离子束制备新材料的基础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金属合金系中界面、亚稳相及相关性能的实验研究和物理多尺度理论计算

主要成果:曾以第一获奖人获得:

1.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3.1997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4.1993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凝聚态)物理奖

5.1990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6.1986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教学情况:培养了22名博士和6名硕士。1995年毕业的张政军博士获得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998年毕业的陈益钢博士名列1997年度SCI论文数全国第二名;3名博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名博士获得德国洪堡博士后奖学金;等。柳百新因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获199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名称: 培养国际一流水平博士生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1997年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证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