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岙村
位于一市镇东南方向1.8公里的箬岙古村(Ruo‘ao Gucun,)。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耕读渔村。
据当地《箬岙褚氏家乘》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褚裕卿、储德卿兄弟自本县牛台迁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箬岙成为一块殷富之地。从其书院、民居、经典的家具艺术,可见昔日的箬岙沉淀着深厚的耕读文化。
先看箬岙的书院。箬岙有植桂、引之堂等五个书院。其中三个是学堂,两个是专门作为接待用的。现在引之堂已成了老人活动场所,植桂书院成了民房。
再看箬岙古民居。箬岙的古民居多属清代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古民居,其外墙、台门、道地、风火墙以及房子的斗拱、月梁等建筑都很精细。精雕的石窗就有上百个。 还有雕刻精细的斗拱、雕有龙凤等吉祥物的月梁牛腿、浮雕的照壁、用两颜色卵石镶嵌成的道地,等等。
箬岙村有不少经典家具。如,做工精细的涂金床,龙锦的陶质水缸,等。
箬岙村很重视居住环境。村后有块叫“太婆坛”的草坪,就是人工建造的。说起太婆坛,这里还有一段来历。箬岙村地处偏僻的海角,人口较少,但建村以来,一直居住着比较富有的人家。他们的祖先娶了本县前童镇的媳妇,到了箬岙村以后,经常想回家。问她什么原因,她说,前童有鹿山,上面有草坪,从小经常在草坪上玩,我很想鹿山的草坪。这位太公就特意在村后筑起了小山,种上了草。后代的人就把这块草坪叫“太婆坛”。本来在太婆坛前立有石牌坊,后来因火灾而损坏。
在箬岙村水口,还有清时建造的镇宁神祠(详见《古刹名桥》)。据村民介绍,这是用来放哨,防止海盗的。足见古时箬岙的繁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