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兽面纹铙

兽面纹铙简介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又称钟或执钟,流行于商晚期。它的形体似铃而大,口部呈凹弧形,器体横截面为阔叶状,两侧角尖锐,底部设中空短柄,可置木段以便手执。根据文献记载,铙是一种军乐,在退军时指示停止击鼓。现藏于上海博物馆。[1]

详细商代 1974年江宁横溪出土两面饰兽面纹,突出双目,兽面由细密的钩连卷云纹组成,地纹为连珠纹。鼓部也饰小型兽面纹,舞部有卷云纹。柄中空,与内腔相连。现藏于南京博物院。[2]

兽面纹铙

在欣赏举世闻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时,人们无不流露出惊奇和感叹:悠扬的旋律,美妙的乐章,竟出自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铜乐器,了不起!然而,更令人惊叹的还有安徽出土的另一种青铜乐器——商代兽面纹铙,它深埋地下长达3000余年不受侵蚀,至今仍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音色优美。“实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专家们赞誉说。据说钟可能就是从商代的铙演变而来的。

图中这件兽面纹铙,是1973年春安徽庐江县泥河区农民在干涸的河床挖土建菜园时发现。

由于在偏辟农村,文物意识淡薄,农民当时没有抛弃,只是因为这块“破”铜较重,想到送废品收购站能换几个钱,就扛了回来。十年动乱结束,安徽在全省开展流散文物普查,有幸保住了它的性命。

该铙通高49.5厘米,柄长19.4厘米,铙口间37.6厘米,重31.8公斤。铙身上大下小,横截面为橄榄形。铙柄中空,通于铙体内腔。铙体表面饰浮雕状兽面纹,纹饰粗壮突出,并用细线勾勒卷云纹,还在兽面纹的空隙处衬以细小卷云纹地,从而形成粗细形态不同的三叠纹饰,富有立体感。铙柄与口上皆饰变形兽面纹,线条细腻优美清晰,同时铙体内外很少出现铸造缺陷。形体的精确,保证了音律的准确,这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也不是轻易能办到的。整个铙体制作规整,纹饰简洁明快,这种做法与同时代中原风格迥异,地方色彩浓厚,专家们认为,安徽庐江县出土的兽面纹铙(同时出土两件),当为越式之器。因为像这种花纹避繁就简的大铙多出于江南,如长江以南的湖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都有发现,然而这一件却发现于安徽江北地区,实属少见。

铙与钟,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槌敲击的青铜乐器,它们的外表很相似,由于铙年头早,不多见,因此有些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往往把铙误认为是钟。其实它们的区别很大,诸如:钟体瘦长,铙体短而宽;钟口弧凹度比铙大;铙音低,而余音较长;钟顶有穿孔的钮,演奏时悬挂在特制的架子上,钟口朝下。铙顶是短柄,而且中空可以安木把,演奏时手执木把,铙口朝上,特大的铙演奏时要插在铙座上;钟按大小顺序成组悬挂称为编钟,铙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庐江县同时出土的两件兽面纹铙,可能就是三件一组中的两件。这两件大铙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它们对研究古越族的活动范围以及与其他古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