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迪恩德拉·纳特·玻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萨迪恩德拉·纳特·玻色
萨迪恩德拉·纳特·玻色

萨迪恩德拉·纳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又译博西,印度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教授、量子统计的奠基人之一。1894年1月1日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东印度铁路公司工程师家庭。1916年在加尔各答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当时还没有设立博士学位)毕业,并留校任物理系的数学讲师。1921年被新成立的达卡大学(现属孟加拉国)物理系聘为教授。1945年印巴分治前重返加尔各答大学任教,直至1956年退休。

玻色一生致力于统计数学、电磁学、辐射理论和热力学等领域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一组自旋为0,1……等整数角动量的亚原子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它包括介子类、光子、偶质量数核以及两种直到1983年才探测到的粒子,后被统称为“玻色子”(合群粒子)。1924年,他在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化及微观粒子的“全同性”时,首先提出了与经典的“费密-狄喇克统计法”不同的电磁辐射类似气体性质的理论。同年获准赴欧洲,在法国与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和玛丽·居里工作了一年时间。

萨迪恩德拉·纳特·玻色
萨迪恩德拉·纳特·玻色

1925年,玻色将他的研究结果以论文形式寄给了当时尚在德国工作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引起了后者的高度重视,并将它用于原子气体的研究中,进而推测出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原子的能量从低到高的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大部分原子会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同年,他应邀到柏林,与爱因斯坦一起从事研究工作,他的论文也经后者修改补充后被译成德文发表。由于他没有博士学衔,尽管爱因斯坦极力推荐,也很难在该国谋得一份大学教职。遂于次年回国,出任达卡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由于玻色的理论专用于不遵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玻色子),故确立了他在量子力学领域中的地位。该理论后被定名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而爱因斯坦对不同状态的物质在超低温下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的理论,亦被物理学界称之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该理论已于1995年6月,由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克特勒分别在铷原子蒸气中予以证实)。

后来,玻色又对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精确了“普朗克常数”的数值,并修正了“普朗克分布定律”。此外,他还从事过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动物学、人类学、工程学,以及孟加拉语和英语文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并颇有建树。晚年致力于促成将孟加拉语作为一门大学教学语言,并翻译过许多国外的科学论文。1944年当选为印度科学协会主席。195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74年2月4日在加尔各答去世,终年80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