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简介

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1320年5.24~~1370年5.28),元朝第11位皇帝。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六世孙。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八世孙。蒙古族。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蒙古语尊号乌哈图可汗。朱元璋自称“谥顺皇帝”,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的皇长子,母亲是罕禄鲁·迈来迪。
生于1320年农历4月,1370年农历4月去世。1333年农历六月-1370年农历四月在位。1333年6月-1368年8月为元朝皇帝,1368年8月从大都退回漠北草原,1368年八月-1370年4月为北元皇帝。在位37年,享年51岁。
在位期间共使用四个年号,分别是:
至顺1333年农历六月--1333年农历十月
元统1333年农历十月--1335年农历十一月
至元1335年农历十一月--1340年(元世祖时期有过至元年号,元惠宗时期再次使用此年号)
至正1341年-1370年
元惠宗是大元王朝统治全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
生平

元惠宗,1320年5月24日出生,1370年5月28日去世。元明宗的长子,1330年,母亲被杀,元惠宗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的平壤(今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是大元朝领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来到广西的桂林(广西是大元朝领土的一部分)。1332年十一月,元宁宗逝世,[1]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孛儿只斤欢贴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铁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次年6月才继位。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叛乱,一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当时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实际控制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伯颜采取排挤南人的政策,例如禁止南人参政,取消科举,而且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这些做法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右丞相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坚决支持下,元惠宗终于力排众议,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随后,伯颜以前很多不当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废除,例如恢复了科举等等。
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1345年修成。1350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为了治水(当时由于黄河水灾频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脱脱遏黄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导致1351年红巾军起义。虽然1362年元军获得一定胜利,但由于起义军的势力已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惠宗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将领有时也各行其是,不听中央政府统一指挥。这一切给南方农民起义壮大的机会。
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元惠宗向北撤,到达上都,后转至应昌。并两次组织元军反攻,未成。1370年5月28日,元惠宗病逝于应昌。
在位政绩脱脱更化,留名青史公元1341年,元顺帝起用脱脱当政,改元“至正”,宣布“更化”,历史上称为“脱脱更化”。
脱脱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1、恢复伯颜废黜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起于隋唐,但元朝建立后直到仁宗的时候才实行科举制度。伯颜掌权后,为防止汉人做官,下令废止科举。
2、置宣文阁,恢复太庙四时祭;
3、平反昭雪一批冤狱;
4、开马禁、为农民减负,放宽政策;
脱脱上台后,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种税收,放宽了对汉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间禁止养马,脱脱上台废除了这一禁令。
5、主持编写宋、金、辽三史;
中国历来有修前朝历史的传统,元朝建立以后,宋辽金三朝的历史一直没有正式编写过。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元惠宗诏修辽朝、金朝、宋朝三史,脱脱担任总裁官。脱脱组织了畏兀儿族史学家廉惠山海牙,沙剌班,党项族的余阙,,蒙古族的史学家泰不花等人一起参加修史,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篡编法典《至正条格》
《至正条格》是元代法规之一。
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3月,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大元通制》编定条格,于至正六年4月颁行。其中包括诏制150条、条格1700条、断例1059条。但原书卷数已不可考究,根据《永乐大典》记载,共23卷,分祭祀、户令、学令、选举、仓库、捕亡、赋役、狱官等27目。
2003年在韩国东南部的庆州发现其藏珍本。2007年韩国正式整理出版,分影印本和校点本两册。
元惠宗时官撰。凡分目二十七:曰《祭祀》,曰《户令》,曰《学令》,曰《选举》,曰《宫卫》,曰《军防》,曰《仪制》,曰《衣服》,曰《公式》,曰《禄令》,曰《仓库》,曰《厩牧》,曰《田令》,曰《赋役》,曰《关市》,曰《捕亡》,曰《赏令》,曰《医药》,曰《假宁》,曰《狱官》,曰《杂令》,曰《僧道》,曰《营缮》,曰《河防》,曰《服制》,曰《跕赤》,曰《榷货》。案《元史·刑法志》载,元初平宋,简除繁苛,始定新律。至元二十一年,中书省咨各衙门,将原降圣旨条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仁宗时,又以格例条画,类集成书,号曰《风宪宏纲》。英宗时复加损益,书成,号曰《大元通制》。其书之大纲有三:一曰《诏制》,二曰《条格》,三曰《断制》。自仁宗以後,率遵用之,而不及此书。据欧阳元序,则此书乃顺帝至元四年中书省言,《大元通制》,纂集於延祐乙卯,颁行於至治之癸亥,距今二十馀年。朝廷续降诏条,法司续议格例,简牍滋繁,因革靡常。前後衡决,有司无所质正。往复稽留,吏或舞文。请择老成耆旧、文学法理之臣,重新删定。上乃敕中书专官,典治其事。遴选枢府宪台、大宗正、翰林集贤等官,编阅新旧条格,参酌增损。书成,为制诏百有五十条,格千有七百,断例千五十有九。至正五年书成,丞相阿鲁图等入奏,请赐名曰《至正条格》。其编纂始末,厘然可考。《元史》遗之,亦疏漏之一证矣。原本卷数不可考,今载於《永乐大典》者,凡二十三卷。
内政外交红巾军起义元惠宗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元朝政府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经济衰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十一年,民间秘密团体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及其门徒刘福通,利用政府征发农夫15万人修治黄河,农夫不堪官吏的欺凌和沉重的劳役的情绪,进行反抗元朝的组织活动。由于消息走漏,韩山童被俘遇害,刘福通逃回颍州(今安徽阜阳),五月,刘福通率众起义,以红巾裹头,称红巾军。尔后率部西进河南相继攻克项城(今河南项城南)、罗山(今河南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等地,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在刘福通起义的影响下,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相继爆发了人民的反元斗争,其中主要的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赵均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的郭子兴、孙德崖:湘汉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马;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的彭莹玉、徐寿辉等,均属红巾军系统,诸多起义军中以北方刘福通,南方徐寿辉两支为最强。这两支起义军的发展,将大元国切成两段,使南北隔绝,有力的打击了元朝的统治。除此之外,还有张士诚起义军。
货币改革元代货币。至正通宝是元朝元惠宗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

大小均有,并且部分钱币背面铸有八思巴文。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在元代以纸钞作为主要货币,铸币不多。并且除八思巴文货币外,其它汉文铸币量有限。有些年号仅有寺观钱传世,这种寺观小钱当时不作货币流通,只作信徒对寺观的香火钱,故亦称“供养钱”。元钱铜色以深红及浅红者居多,供养钱也有偏黄色的。
图示至正通宝内外都有郭,外郭宽平,内郭略细,“至正通宝”四汉文为直读,笔划粗壮厚实。
至正通宝种类较多,面文“至正”的钱币,有部分背穿上分别铸有寅、卯、辰、巳、午五种八思巴文地支纪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纪值数字。钱币的大小也不均一。
历史评价元惠宗在位的中后期与明王朝兴起的时期大致相合。

北元皇帝世系表1368年8月,元惠宗撤离大都,退回蒙古高原后,直到1402年鬼力赤杀死元愍宗孛儿只斤坤帖木儿,鬼力赤去元国号,称可汗。汉族书上称之为北元(蒙古族拒绝承认),北元共历六帝,历时34年。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元明宗长子。1368年农历八月-1370年农历四月在位,年号至正(1368年-1370年)。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元惠宗长子,1370年农历四月-1378年农历四月在位,年号宣光(1371年-1378年)。
元益宗或元平宗,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元惠宗次子,1378年农历四月-1388年农历十月在位,年号天元(1379年-1388年)。年号是天元,因而又称为天元帝。
元恭宗,孛儿只斤孛儿只斤恩克卓里图,元益宗长子。1389年-1392年在位。
元康宗,孛儿只斤额勒伯克,元益宗次子。1393年-1399年在位。
元愍宗,孛儿只斤坤帖木儿,元康宗之子。1400年-1402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