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华

(一)秦腔演员马振华(1925一1968),戏曲表演艺术家,秦腔演员,工旦角,陕西蓝田人,祖籍蓝田,家居西安绛子巷。自幼酷爱秦腔,常常溜入邻近的剧场欣赏模仿。家父厌恶艺门,托入送其至宝鸡一澡堂学理发。高陵人曹某赴佛坪县任职,路过宝鸡,夜宿澡塘,偶然发现他的艺术才华,便带至汉中,送入正在此地演出的高陵“化民社”学戏。经短期培训,上演《拾玉镯》,惟妙惟肖,一鸣位人。他表演细腻,扮相俊美,台风严谨。他所塑造的《打金枝》中唐君瑞、《洞房》中的卢凤英、《梅龙镇》中的李凤姐、《拾玉镯》中的孙玉姣、《苏三起解》中的苏三等舞台形象,性格迥异,表演精彩动人,使观众为之倾倒。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西安剧坛红极一时,有“万人迷”之美称。有谚语云:马振华的身段,张镜堂的眼,李正敏的唱腔没弹嫌。马振华,后就学于秦腔导演惠济民,跟随惠在富平正风社、大荔牖民社学艺。民国二十七年(1938)起,先后在汉中化民社、渭南庄正社、高陵化民社、汉中天汉社、西安晓钟剧校,以及三原明正社当演员。建国初期进藏,曾任西藏泰剧团党支部书记。1951年进入西藏,先在西藏工委文工队工作,1954年到秦剧团,任演员、教练、队长、主任、副团长、支部书记。在“十年浩劫”中,受到错误路线的摧残,1969年,“文革”当中受迫害,在西藏含冤而死,终年四十六岁。
(二)革命家马振华(1905―1940)化名李泽民。革命家。河北盐山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员,以货郎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中共津南特委组织委员、冀鲁边区工委组织委员、华北人民抗日救国会会长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调地方工作。1940年,先后任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和中共冀鲁边区党委第一地委书记等职。1940年9月11日,于宁津县薛庄村召集干部会议时被日伪军包围,为掩护到会人员突围,于最后撤离时中弹牺牲。时年35岁。 宁津县曾一度更名为振华县,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