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词汇解释】

诡谐,修辞法之一。用似是而非或强词夺理的语言以适应表达上的特殊需要,这种修辞手法叫诡谐。

【修辞举证】

◎例证一

记得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由于某些基层干部作风粗暴,使一位老教授竟投河自杀(后被人救了起来)。陈毅同志知道后很生气,把有关干部叫去狠狠批评了一通,要他们主动去赔礼道歉。后来,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大会上,陈毅同志一登台,便问这位教授来了没有。老教授应声起立,面红耳赤。陈毅同志却哈哈大笑,风趣地说:“我说你呀,真是读书一世,糊涂一时,共产党思想改造,难道是为了把你们整死么?我们不过想帮大家卸下包袱,和工农群众一道前进。你为啥偏要和龙王爷打交道,不肯和我陈毅交朋友呢?你要投河也该先打个电话给我,咱们再商量商量嘛!当然啦,这件事主要怪基层干部不懂政策,也怪我陈毅教育得不够。……”

(徐行《陈毅同志二三事》《中国青年》1979年第6期)

除非是假自杀,或是用自杀来达到威胁的目的,哪有事先告诉人的?更不要说跟别人“商量”了。陈毅同志故意用这似是而非的话来“批评”某教授,寓庄于谐,这比那种一本正经地说教,更容易使人接授。

◎例证二

有一段“武松打虎”,是甲乙两人,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扮老虎;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他了,甲道:“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了?”乙只得要求互换,却又被甲咬得要命,一说怨话,甲便道:“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因为甲强乙弱,所以甲才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老是叫乙吃亏,而且还振振有词。其实既然是“扮着戏玩”,哪能当真?虽属强词夺理,却见风趣。鲁迅先生曾对这则故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比起希腊的伊索,俄国的梭罗古勃的寓言来,这是毫无逊色的。”

(《门外文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