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访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纪录片《秘密访问》剧情简介

秘密访问
《秘密访问》海报

1972年2月2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历史性访问;同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至此,尼克松总统的北京之行成为了中美由对峙转向了解漫长道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时刻。尼克松的北京之行,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同时存在多个敌人的处境,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影响。

穿越历史时空,揭密历史档案,尼克松的成功北京之行,追溯于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对中国的一次秘密访问。

基辛格进入尼克松政府前曾是知名的教授、学者。1968年10月,基辛格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第37任总统,如何“探索重新同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成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的首要任务。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让尼克松认为访问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出访亚欧前夕,尼克松请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最高领导人传话,希望同中国对话。中美对话因美国入侵柬埔寨而搁浅。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再次中断,尼克松和基辛格决定另开渠道,继续与中国寻求对话。

秘密访问
周恩来会见基辛格

1970年11月10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罗马尼亚副总理勒杜斯库访问中国,都给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带来美国的声音。此时,毛泽东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明确指出要解决中美两国问题,就得同美国的当权派谈。

1970年8月,中国批准同意美国友好人士斯诺妇访华,并10月1日国庆节庆典时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

尼克松获悉斯诺受到毛主席高规格接见,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发展。1971年4月21日,周总理发出邀请,中国政府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博士,或者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

1971年7月,基辛格带着尼克松的期盼,经越南、曼谷、新德里、伊斯兰堡,来到北京。7月9日,基辛格的专机飞抵北京南苑机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派叶剑英、黄华、熊向晖、韩叙到机场迎接。从基辛格7月9日飞抵北京到11日离开北京,48小时的秘密紧张会晤,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铺好道路,从此掀开中美关系新的历史篇章。幕后花絮

秘密访问
毛泽东、周恩来会见基辛格

数字纪录电影《秘密访问》,是中国电影史上迄今为止第一部最全面、最完整介绍“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历史事件的长片纪录电影。

本片以大量的真实史料为基础,以绝密会谈的纪录档案为关节,以生动的幕后细节为背景,全面详尽的再现了“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历史原貌。

影片拍摄手法新颖独到、风格鲜明。大量的胶片应用和“情景再现”的对接手法,更是将处在事件中心的人物性格描绘的栩栩如生。

影片推出后,在第九届四川电视节 “金熊猫”奖评选中荣获国际纪录片评选社会类评委特别奖。

编剧、导演赵虹毕业于英国电影学院电影专业,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周末异想天开》节目制片人、编导、主持人,主要作品有《岩画背后》、《智慧无极限》和《属羊数羊》等大型电视节目。

《秘密访问》(图书)

秘密访问

作者:高峰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1]

出版时间:2009-11-1

字数:19000

开本:16开

I S B N :9787547200995

定价:¥28.00内容提要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情节使这场大戏高潮迭起: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问、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第三次建交高潮……中美两国长达二十二年的对立被打破了,中国外交呈现出崭新局面,世界格局转换的节奏也由此大大加快。在这一连串事件之中,基辛格的“秘密访问”可谓震惊世界的一环,而这正是本书记述的焦点。

本书通过十七位历史见证者的亲口讲述,生动记录了中美破冰之旅中的关键场景。内容简介本书的十七位讲述者,除笔者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均是这一重大历史过程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中方的十二位,有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临时代办雷阳,被美国大使“追赶”的中国使馆二秘李举卿、在”乒乓外交”中扮演主角的世界冠军庄则栋,在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过程中作为周恩来总理主要助手之一的黄华、当时在毛泽东主席身边担任保健护士长的吴旭君和保健医生徐涛、参与接待工作的外交部官员张颖和唐龙彬、翻译冀朝铸和章含之,周恩来总理的专机机长张瑞霭以及采访乒乓外交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一线记者赵立凡。

美方的四位,有秘密访问的主角总统特使基辛格博士、他的主要助手“中国通”洛德、联络官黑格将军和尼克松总统的女儿朱莉。这几乎包括了所有现在可以采访到的权威人士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

透过他们饶有趣味的讲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了解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一些关键环节,也可以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包括今人难以想见的在“文革”这一特殊背景下从事外交和接待工作的奇闻逸事。

目录雷阳:“打开敌对僵局的大门是从华沙开启的。”

李举卿:“我们没有理他,拿着信就走了。”

庄则栋:“毛主席说。让他们看一看其产党不是铁板一块,更不是三头六臂、青面獠牙。请。”

吴旭君:“主席很能忍受,不仅是对疾病。”

黄华:“我汇报完了以后,主席很高兴,说,那就改嘛。”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毛泽东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似乎很超然。”

温斯顿·洛德:“我被称做是1949—1971年间第一个进入中国的美国官员。”

张颖:“他们的警卫对我们很不满意,说你们难道在防贼?”

唐龙彬:“基辛格就大吃一惊,说中国人比他走先一步了。”

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直到现在。我家还有这种中国糖果。”

冀朝铸:“那样的话,恐怕中国有大概七八亿人都会变成捣乱分子。”

张瑞霭:“总理连我的姓都不叫了,就叫我瑞霭同志。”

章含之:“周恩亲坐在第一排。我翻译完了以后他就笑。”

赵立凡:“出了中南海以后你就把这件事情忘记。”

徐涛:“主席在各方面部给人一种感觉——他是非常杰出的。”

章百家:“在打开两国关系大门时,中国的做法比美国民主多了。”

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下一次中国之行,我会带上我的儿子。”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