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克村
子克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是泸水县第一个荣获全国文明村的单位。地处怒江大峡谷西面,高黎贡山1500—2100米海拔区域,居住着以傈僳族为主体的34户134人,“边疆、少数民族、山区、民族直过”的地域特点和社会特征,使子克村长期处在封闭、贫穷、落后的发展状态,村民住在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茅草房、“叉叉”房 里,一日三餐以“包谷稀饭”为主,一家人一年也宰不了一头肥猪,买点油盐酱醋都十分困难,许多孩子因贫困上不了学。
穷则思变,变则通。在党中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指引下,子克村认识到 “等、靠、要”的思想、封闭落后的观念、落后的生产方式是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才是子克村的唯一出路。1999年,子克村制定了《文明村创建规划》,在县、镇党委、政府和各级文明办的帮助、指导下,群众集资投劳,建起了一间村文化活动室,组建了一支村文艺队,组织开展了“学科技用科技”培训、“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等一系列的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子克村的努力和鲁掌镇党委的推荐,2000年子克村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村。自此,子克村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质量,呈现出了文明村创建一年升一级,经济社会发展迈进一年一大步的生动局面。2001年被命名为州级文明村,2003年命名为云南省“文明村”。找到了“金钥匙”的子克村,没有在成绩面前自满,又提出了更高的创建标准。2005年,子克村申报了全国文明村,但由于基础差、部分硬件指标未达标,中央文明委授予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2007年,再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一个高度贫穷的落后村,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是怎样发展成为一个获得多项省级荣誉的富裕村的?村民们都说他们找到了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子克村又好又快发展的“电门”。
2006年,州、县两级将“子克经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之一,将子克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7年,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将子克村确定为“和谐文化村”建设示范点。在省、州、县各级各部门支持和指导下,“软硬件”同部署、同设施、共推进,掀起了文明示范建设的新高潮。硬件建设方面,在泸水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无力投入建设经费的情况下,整合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结对帮扶资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党建经费、示范建设项目资金,群众积极集资及投工献料,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实施“七建七改”建设,即:建设了一幢集图书室、电教室、展览室、卫生室、警务室、活动室等设备齐全、功能齐备的综合楼;一个可容纳150人的农民培训室;一块400多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小广场;一块标准篮球场;一套地面覆盖全村的卫星电视收转小网络;一块室外宣传栏;一所占地1.2亩,2层教学楼的村小学;一个日常生活用品齐备的便民农家小超市。对3.5公里的进村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村内道路水泥硬化,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问题;架设了自来水管道,喝上了纯净的自来水;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用上了稳定安全的电;改建改造了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舒适的砖瓦房;建起了公共厕所、卫生猪圈,改变了以前“人畜共居”,疾病易于传染的落后生活条件。软件建设方面,与各项硬件建设同步,子克村作为泸水县“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试点村,开展了告别“八乱四不好”创建评比活动,从细节入手、从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抓起,逐步改变了“衣物乱挂、鞋袜乱丢、污水乱泼、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农具乱放、禽畜乱跑;早婚超生、计划生育执行不好;头乱衣脏,个人卫生不好;酗酒赌博,个人爱好不好;骂人打架,邻里关系不好”等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创建活动,全村34户达到“十星级”28户,“九星级”以上6户,呈现出了家家创优,户户争星,人人自觉践行村规民约的生动局面。在实施工程建设和开展活动中,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共同发展。贴近生活、便于操作、群众易于接受的评比创建活动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一些成文的规定、公约成为了村民的自觉行为,人们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文明守法、明理诚信、勤劳好学、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友爱”的村风民风,自觉抵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2000年以来,子克村未发生过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无早婚、超生等违反计划生育现象,甚至极少出现村民间相互争吵的情况。在生产中,针对平地少坡地多、粮食产量低的实际情况,大力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养殖。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短期产出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种植了油桃、泡核桃、柿子等经济林木;实行科学喂养,减少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增加了经济收入。村民约定成俗形成“只栽花不砍树”的规定,自发在房前屋后种上果木,既绿化环境又增加收入。
突出特色,打造傈僳族文化的“名片”。傈僳族是一个能够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傈僳族“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峡谷天籁之音“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享誉世界,各种原生态舞蹈令人眼花缭乱,更有“上刀杆”、“下火海”、“咬火犁”、“舞火链”等民间绝技令人膛目结舌。远古以来,艺人们的表演仅仅只是为了博得“掌声”,在文明村的创建中,村民们打开了眼界,更看到了文化是一种独有的资源。在成立文艺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泸峰艺术团”,以表演“上刀杆”、“下火海”、“咬火犁”、“舞火链”和演唱“三大调”为主打节目,逐步走上了商演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农闲时,村民们集中在一起排练节目,自娱自乐;逢省、州、县有重要演出任务时,他们积极参演,宣传自己;有商演时,有偿演出。近年来,“泸峰艺术团”先后在北京中华民族大观园开业典礼、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第二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怒江分会场开幕式、怒江州傈僳“阔时”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演出,年均进行商业演出20多场,逐步成为怒江傈僳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芝麻开花节节高,文明花开别样红。在坚持不懈的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中,村里开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文化活动室里彩色电视机播放的科普片、电视剧,热热闹闹的歌舞活动,一圈圈科学喂养的大肥猪,一家接着一家建起的新房,冲击着村民的内心。从2000年评为县级文明村开始,原来信教的群众一个接一个走出了教堂,走进了文化活动室,陈小平、李学华、李新华、李新武、阿军妈、亚计妹等村民还先后加入了村文艺队,成为演出骨干,在组织培养下,陈小平、李新华等四人还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村里的带头人。2007年,全村没有一个人再到教堂做“礼拜”活动,原来信教的群众提出原来教堂的房子和院场供集体使用,在“七建七改”中改建为现在村民活动小广场和农民活动室。
多年的文明村创建活动,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村民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告别了落后的生活方式,走上了文化活村、科教兴村、生态富村的发展之路。2007年,子克村人均有5.5头(只)大小牲畜,人均有2.5亩经济林木,人均经济纯收入达3000元,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州前列。子克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初步实现了“生态子克、文化子克、和谐子克”的新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子克村的工作经验在全州、全县广泛推广,子克村3.5公里的进村公路即将从石路改造为油路,子克村将列为泸水经典旅游线路的一个风景点。子克村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这个“灵魂工程”,是落实“两手抓、两手硬”的具体实践和成果,将在“两手抓、两手硬”的实践中大步向小康村的目标迈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