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玄皇会
窥探千年隐派--玄皇会
我中华道教自轩辕黄帝崆峒演道,太上老子函谷度人,至于老祖天师西蜀创教。以道历黄帝纪元算,至今已四千七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不断有新旧道派创生整合,而今开宗立派者流衍弥广,仅就北京白云观上个世纪20年代末做的统计,全国见于名载的宗派便有80余支。而更有一些隐世仙派,出于各种原因与法不轻传的祖训,而或隐遁于山林,或虔修于羽馆,或混迹于俗网,或逍遥于尘外等。今天要介绍的玄皇会便是这其中一派,同样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玄皇会门人一直未公开传道,而让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
不过说起玄皇会的祖师,可能就很多人耳熟能详了,其便是赵昱,亦有川主二郎神之谓,在道家中号为清源妙道真君。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二郎神杨戬,杨戬与赵侯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关于二郎神之说,非仅杨戬一说,在蜀中有二郎神之称的共有三位,李冰之子李二郎,隋末道士赵昱,英雄人物杨戬。杨戬恐怕是家喻户晓了,这有赖于小说家的功劳,关于历史上杨戬其人的说法较为复杂,专门研究的学者在此方面也意见不一。不过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杨戬被描绘成二郎神,仅是小说家的附会以及随之而来民间神话的演绎,而形成今天这般的一个艺术形象,非实是灌江口二郎神。接着谈李冰父子,战国时的蜀郡太守李冰治理都江堰的故事,也是有史可载众人皆知的。因治水有功,没后受百姓祭祀,庙食灌江口。而后人的传说认为灌江口二郎神为李冰二子李二郎,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这已是宋后的事情了。而宋以前,从未听说李冰之子李二郎,而李冰是否有不知其名的二子“二郎”也无稽可考。不过通过研究四川的民俗信仰,可以发现,随末道士赵昱在唐时已备受民间尊崇,因其为家中老二,遂号二郎,同样立庙灌江口。赵昱的故事在李二郎之先,而其庙皆在灌江口,可能就是民间混淆二郎神的原因之一。
据历史典籍和《青城山志》记载,有隋一朝,有神人出焉。曰赵侯,姓赵讳昱,字芮,东晋时蜀地峨眉人,与兄冕从师高道李珏,修道于青城山。因历史上曾封侯,故尊称赵侯。赵侯孝慈仁厚,神功济世,是为青年英俊,隋炀帝知其道高贤德,征召其出仕,谢绝不就。又使益州太守强送其至京都,縻以上爵,仍不就,乞任低职,则往任蜀中眉山郡太守(唐初复为嘉州)。赵侯上任不久,便遇境内孽蛟作祟,淹没庄稼农舍,七百船只覆没。赵侯便率领全州军民一道与孽蛟鏖战。“昱仗剑没水,须臾,天地晦冥,江水丰隆,作殷雷响。昱右手持剑,左手提蛟首,奋波出,三水皆赤,害遂除。”是时州人顶戴,拜为神真上人。昱是时甫二十六岁。隋末乱世之际,赵昱再次隐去,不知所终。唐初,每遇岷江水涨,民众均见赵昱飞骑白马,与其徒众随从现于云雾之中,则水位立降。遂唐太宗加封之为神勇大将军,立祀灌江口,历代屡有上封,世号峨眉剑仙,在宋时被尊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赵侯从师学道于青城山,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可知赵侯一派为正统道教法脉源流。不仅如此,如前文所述,由于赵侯的英雄事迹广播民间,遂受川中民众信仰拥戴。在今天的川中民间的傩戏庆坛中,有一赵侯坛,并奉赵侯为坛神。察其源流,庆坛是带有原始巫俗而糅合三教杂信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而赵侯作为在川中民间影响甚大的神明,便很容易被纳入这个体系。而庆坛中的赵侯,号为“轩辕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称其为黄帝征讨蚩尤大战中的上古神将,这就与随末道士赵昱相差甚远。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赵侯坛的传说是后期经过民间加工而将上古民族神话与道教神圣信仰相融合的产物。据王秋桂先生考证,在清中期以前的庆坛中原无赵侯,其坛神乃是罗公。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在其著的《新搜神记·神考》中引明朝李如石的《蜀语》考辨之,认为坛神应是罗公,而后出现的玄坛黑虎赵公明是“巫家之言”和附会的结果,在这里并没有出现赵侯。而赵侯和玄皇法系进入到庆坛,可能与满清朝道教的衰弱,而玄皇门人颇出遁迹民间传法有关。
前文已述赵侯生平及其在民间的传布,而赵侯师学于青城山后,并未开宗立派,而是授业门下若干弟子传续法嗣。而后修习赵侯法派的玄裔门人增多,故组织玄皇会以联谊修道同玄,共参法旨。遂尊称祖师为“正一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可知其为正一教源流。盖“玄皇”二字,言明宗元,以体道德。玄,玄虚之妙有;皇,皇极之无上。法脉自玄皇,以尊太上至真大道。
一些不做深入考究的学者,常会将正一赵侯与赵侯三郎并提。据宋名道白玉蟾《海琼真人语录》记载:“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山在闾州)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盘古法者,又有曰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其实一巫法也。”其实这里所言的赵侯三郎,是属于另一体系的,既不见于西南傩戏庆坛,亦不见于川中民俗信仰。是属于闾山教与梅山教的体系。流行于瑶族地区的梅山教中有词唱道:“张天大法李天师,赵后三郎是我儿。”在其法派传承中,还有盘古王至于闾山九郎这样的世系。赵侯即是赵后,南方一些地区方言中此二字音同。关于赵后三郎的传说来源甚早,而郎这个字在民间法教中代表着法职地位。可知海琼真人所指之赵侯三郎,乃闾梅之赵后,而非道家之赵昱。这种因文献而造成的混淆,可从现实留存的诸派法教与历史中前人研究的成果中找到依据。
玄皇会以其道法巨靡无不包,简捷而速验著称。今日我们所能听闻的法术,几乎都被囊括其内。因康熙年间避讳帝名玄烨,因此改为“元皇” 。在道教科书和经忏中,亦可见玄皇踪迹,《东岳法忏》和《道法会元》中将赵昱与关羽并称,《天坛玉格》中也提到玄皇启教赵侯仙师。在老一辈的学法老先生中,无不知元皇大法或玄皇大法的威名赤赫。虽然清代时有玄皇门人出来传过一些道法,但更多玄皇会门人仍很多隐于山林俗居等处,以致道教内外听闻玄皇法的并不多,只有一些深谙道法的老前辈才能知晓一些。玄皇法中,小到退煞镇邪、保命护身,大到天师雷法、飞隐九天等道法,叹为观止,令人目羡,而诸多密传变化禁咒之术,甚堪为奇异,真实不虚。道法不似小说所描绘的神异斑斓,但的确平常而神奇,无形而功用。道法本一体,道为本,法是用,修道持术,并济凡尘。对于这样一个流传甚古的民间隐派,则势必让人对其造化灵应,洞照虚无的道法之境倾心向往,故冀期望于其光大法脉,显明道宗,而能于世间大放光明,以度群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