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转鼓

概述蛟龙转鼓是流传于乾县王村镇一带的民间打击乐。因其乐器以饰有蛟龙图案的大鼓为主,敲时又带有跳跃旋转等象征蛟龙飞腾的舞蹈动作故得其名。起源于明代,距今巳有四百多年历史。
历史记载据大王镇梁姓家谱上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青年农民梁思明,不堪忍受战争和生活困苦,只身从河南省固始县老家逃难来到大王镇,娶当地杨姓女子为妻,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该地梁姓第一代始祖(现巳二十三年代)。梁氏第七代时出了一个在朝为御马太监的后生名叫梁忠,字百原,后人称梁梅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选入宫廷,1552年被升为御马太监,成为嘉靖身边一位很有权势的宦官,号称“八千岁“。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逾古稀,便告老还乡。在朝五十一年,深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的恩宠。梁忠喜爱音乐舞蹈,回乡时把宫廷的《凯旋鼓》带回家乡,并在鼓壁上包饰有“蛟龙”图纹,表示对明王朝的感恩戴德之情。经过他的教导和传授,《蛟龙转鼓》在民间生根、开花,同时又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当地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现在,大王镇的《蛟龙转鼓》传人巳达数百人,王村因此而成为艺术之乡。
艺术价值蛟龙转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由于它节奏紧张、热烈,动作优美舒展,壮观的场面,精彩的表演,给人以振奋的气魂和感强的力量。《蛟龙转鼓》这支民间舞鼓之花,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在广大群众的辛勤培育下,长期繁衍生息,使宏观世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传统性和艺术性,可以称其为我国鼓乐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民间鼓舞艺术,是民间百花园中一朵色泽艳丽、形式独特的艺术奇葩。
蛟龙转鼓作为视听艺术具有显明的音乐美感,节奏欢快,悦耳动听,催人奋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青徕,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陶冶情趣、凝聚民心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舞蹈,从服饰到舞姿,它是目前全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形式的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对研究中国鼓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具有独特价值。它是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已被分别编入《中国民舞集成?陕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和《中国民间文化》及《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化名录》等丛书。是鼓乐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鼓出了秦人的精神风貌,舞出了中华民族之魂,对振兴中华民族和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艺术魅力亦与“安塞腰鼓”相媲美,有望成为国际性文化品牌。
基本特征蛟龙转鼓400多年来在广大人民群众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在民间经历了世代传承和演进过程,以强烈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身独特的舞蹈地位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蛟龙转鼓的最大特征是:锣鼓声韵铿锵有力,表演场面气势磅礴,秦鼓风韵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听到震憾心弦的鼓乐声,又可以看到腾跃旋转、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蛟龙转鼓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点外,其鲜明特色突出在“跳”和“转”上,“人绕鼓转,鼓绕铙转”跳的动作又分为异地跳和原地跳;转的动作又分为自转和公转。鼓点仿佛骤雨急落,铙钹好像飞雪漫舞,节奏复杂汹涌澎湃,跳跃舞姿优美动人,已积淀凝结出中华文化艺术遗产特征,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