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学
稻盛和夫经历稻盛和夫曾经是一个坏运气缠身的人。从小患肺结核,差点丧命,考中学两次落榜,考大学也落第,只好进了一家免强算得上大学的县立大学。大学毕业时参加就职考试次次失败。他去买彩票,希望一夜暴富,但无一次中奖,而紧挨着他彩票号码的彩票几次都赢得大奖。绝望之中,他在一个黑社会“总堂”门前徘徊了几个小时。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加入黑社会、做一个“有知识的恶棍”的念头,进了一家濒临倒闭、由一家银行托管的公司。在公司里他学非所用,努力工作得不到赏识。
在被勒令辞职后,与七个辞职的同事歃血为盟,创立了京瓷公司。公司渗淡经营,徘徊在破产边缘,他数次卖血给工人发工资,但还是阻挡不住工人纷纷辞职。他以出让多得惊人的股份为筹码,把最后一批工人挽留了下来。困难仍然接踵而至,但他凭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精神(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他还在给员工们讲他的公司有朝一日能成为“世界最大的陶瓷公司”),让京瓷从一家“乡村公司”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
稻盛哲学
1984年,功成名就的稻盛和夫在52岁时再次创业,成立了日本首家民营电话电信运营公司,在资源严重不足、处处受到国营电话运营公司NTT DoCoMo的排挤、围堵的情况下奇迹般成长起来。
主要内容遵循简单法则。对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复杂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懂得珍视那些看似简单、“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生活态度的原理原则,即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晦涩难懂的书桌上的学问,而是从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生动的哲学”。这些哲学看上去“像小学教室里贴的伦理或道德纪律方面的标语一样”。聪明的人往往对这样的哲学一扫而过或视而不见,但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却极其珍视它,“不仅用脑筋理解,还要用灵魂领悟,使其变成血肉的一部分。”
活法积累每一天的力量。“我之所以并不器重才子,是因为才子往往倾向于对今日等闲视之,希望像脱兔似地走捷径,而厌恶像乌龟那样缓慢地度过一天。众多优秀且聪明的人才进入了京瓷公司,也正是这些人才,以为公司没有前途而辞职。所以留下来的都是不太聪明、平凡的、无跳槽才能的愚钝的人才。但是,这些愚钝的人才在10年、20年后都晋升为各部门的干部或领导。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像他们这样平凡的人成了非凡的人才呢?是孜孜不倦、默默努力的力量,亦即脚踏实地度过每一天的力量,是坚持积累每一天的力量。”
中国明代民间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把人的资质划分为三种:“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稻盛和夫十分赞同这个划分,认为“居于人上的领导者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辩,而是以明确的哲学为基础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内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义的勇气,或者不断磨砺自己的慈悲之心。”
以执着引路做人贵在沉稳中藏着精明。这种“精明”表现在,在面对纷繁的头绪和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视线始终不偏离他真正想要的。
这与那些头脑灵活、一看便知其精明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对周围的各种信息和利益关系迅速做出反应,以至于陷入“复杂性之灾”之中。精明人只能在局部上不断表现出精明,资源、精力全部消耗在局部的小胜利或高效率和整体性的失败或低效率中,就像在一个因没有红绿灯而拥堵的十字路口,精明的人能敏感地发现空隙,尽可能往前钻,所有精明人在整体的超低效中徒劳地追求高效,无数精明的个体不知不觉地陷入集体性的愚蠢。
相反,“沉稳中藏着的精明”表面看是愚钝、低效率的,也正是由于这种愚钝和低效率,把一些多余的信息和利益诱惑自然地屏蔽了。
基本法则成功在于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经营的成功除思维方式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热情和能力。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等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有“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精明人之所以忙乱、纷争、焦虑和困惑,是由于他们追求太多琐屑的价值而忘了原点的价值。一旦回到原点,回到简单的法则上,很多问题会渐渐不成问题。只有回到原点,我们才能具备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直截了当把握本质的“高远视野”。只有远离自私利己的狭隘心胸,拥有光明磊落的利他心怀,才能拥有这种“高远视野”。
“回到原点”,相当于儒家所说的“正心”和佛家讲的“存善念”。心相一旦不正,善念一旦不存,身就会悄悄地滑向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既是处世之道,也是经营之道。“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亦即,也许我的才能存在不足,但是,我坚持了一条单纯且强有力的指针——追求人间正道的做人准则。”有极其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和渴望。普通人的愿望是一种随起随灭的心理反应,而稻盛所说的愿望,是一种“誓愿”,一种得不到决不会停止的渴望。“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都充溢着这个愿望,就好似身上划破后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愿望。”因为“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
执着
当愿望足够强烈时,你看到的就只是可能性,对种种阻碍和不可能性视若无睹。创业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其中最大、最难逾越的障碍是愿望的消减。稻盛和夫一生两次创业两次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在万念俱灰的困苦中愈挫愈奋。
佛教关于“精进”的论述对稻盛影响很深。“精进”本质上不是在尘世的进步,而是“灵魂的质量”的提升。而提升就是让身心置于困苦中粹炼,稻盛把痛苦和磨难称作“去污粉”,其功效就是洗去灵魂上的污浊。即使你的努力在现实上没有回报,你的灵魂也在苦役般的努力悄然中得到提升,这才是真正的回报。他把这种回报看不见或不明显的艰苦努力称为“田间的精进”,意为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不是以马上得到的回报而是以长期回报作为投入的动机。
稻盛所说的“热情”,不是一种随现实的挫折而降低的热情,而是一种宗教式的、随挫折而上升的热情。这种誓愿和热情,与儒家所讲的“诚”和“诚意”是相通的。有倾听事物声音的能力。如果说“思维方式”和“热情”正好相当于儒家所讲的“正心”和“诚意”,那么他所讲的“能力”也正好相当于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
倾听万物
“我长期从事制造业,多次感觉到‘伟大之物’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可以说我就是接触它的睿智并受其引导,才得以开发出各种新产品,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开发和改进产品的过程,就是格物的过程。“对于细小的事情,想方设法进行改良的人和没有这样做的人,从长远看,将产生惊人的差距。在昨日努力的基础上再稍加改良,今日要比昨日有进步,即使只有一小步。这种从不懈怠、坚持到底的态度,将终会与他们拉开巨大的差距。”
要想提高能力,必须通过与产品的密切接触来实现,“清理其中的每一个要素,而且用率真、谦虚的态度对细枝末节都重新进行调整、修改”。一个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是因为这个企业的人没有亲近产品,没有在悉心地照料产品中听见“产品的私语”。稻盛以具有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的话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由日本企业创造的精益制造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产品的现场,重新进行审视、体察、贴心、倾听。这样的话,就可以听见神灵的声音。现场产品传来喃喃细语告知我们解决问题的决窍——这样试试如何?”这就是“倾听产品的声音”。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大学》所说的修身路径。稻盛和夫亲身体验了这种路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