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钷

钷 拼音:pǒ繁体字:鉕

部首:钅,部外笔画:5,总笔画:10 ; 繁体部首:金,部外笔画:5,总笔画:13

五笔86&98:QAKG仓颉:XCSR

笔顺编号:3111512515四角号码:81716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4B7

基本字义

--------------------------------------------------------------------------------

● 钷

(鉕)

pǒㄆㄛˇ

◎ 一种人造的放射性元素。钷的乙种射线能使磷光体发光,用来制造荧光粉、航标灯,亦用来制造小而轻的原子电池。

汉英互译

◎ 钷

Promethium(Pm)

钷(Pm)

1947年,马林斯基(J.A.Marinsky)、格伦丹宁(L.E.Glendenin)和科里尔(C.E.Coryell)从原子能反应堆用过的铀燃料中成功地分离出61号元素,用希腊神话中的神名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命名为钷(Promethium)。钷为核反应堆生产的人造放射性元素。

钷的主要用途有:

(1)可作热源。为真空探测和人造卫星提供辅助能量。

(2)Pm147放出能量低的β射线,用于制造钷电池。作为导弹制导仪器及钟表的电源。此种电池体积小,能连续使用数年之久。此外,钷还用于便携式X-射线仪、制备荧光粉、度量厚度以及航标灯中。

元素名称:钷

元素原子量:[145]

晶体结构:晶胞为六方晶胞。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22.39

电离能 (kJ /mol)

M - M+ 535.9

M+ - M2+ 1052

M2+ - M3+ 2150

M3+ - M4+ 3970

氧化态:

Main Pm+3

Other

元素类型:金属

发现人:马林茨基(J.A.Marinky)、格伦丁宁(L.E.Glendenin)和克里尔(C.Coryell) 发现年代:1945年

发现过程:

1945年马林茨基(J.A.Marinky)、格伦丁宁(L.E.Glendenin)和克里尔(C.Coryell),从裂变产物的残余物中分离制得。

元素描述:

第一电离能5.55电子伏特。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为2.64年。虽然有较长的半衰期,但是很难大量积累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钕和钌相似。

元素来源:

在自然界中里尚未发现它的存在。它是铀、钍和钚的裂变产物之一,在核反应堆中人工方法制得。

元素用途:

主要用于示踪的研究。用来制造核能电池;如同笔尖大小的"原子电池",可用于导弹仪器、手表和收音机的电源,是掺入硫化锌的夜光粉原料。

元素辅助资料:

钷是继锝之后,人工制得的第二个化学元素。在天然矿物中寻找61号元素的工作,花费了科学家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同位素统计规则”的指导下,科学家们放弃了从天然矿石中寻找,而走向核反应的产物中。

1945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克林顿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林茨基、格伦丁宁和克里尔在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61号元素。他们应用了新的离子色层分离法把它分离出来,并研究了它。新元素并命名为promethium,元素符号定为Pm,名称来自希腊神话中偷取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1949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接受了这一名称。

一直到1948年,才制得可以看得见并可称重的氯化钷(PmCl3,黄色)和硝酸钷(Pm(NO3)3)各3毫克。1965年从6000吨铀矿中取得350毫克钷,是铀自动分裂的产物(一说为1986年M.阿特雷普微(M.Attrep)从刚果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钷,含量甚微,每千克矿物中仅含4×10^-15克)。这样地壳中也找到了它。

迄今已合成28个钷的同位素,钷-147的寿命是2.6234年,β辐射弱,因而被用来制造像药片一样大小的原子电池。由于这种能源很安全,而且作用的时间长,具有钷-147的电池首先应用在助听器和轻便的无线电接受器中。

元素符号: Pm 英文名: Promethium 中文名: 钷

相对原子质量: 144.913 常见化合价: +3 电负性: 1.13

外围电子排布: 4f5 6s2 核外电子排布: 2,8,18,23,8,2

同位素及放射线: Pm-143[265y] Pm-144[360y] Pm-145[17.7y] Pm-146[5.53y] Pm-147(放 β[2.62y]) Pm-148[5.37d] Pm-148m[41.3d] Pm-149[2.21d] Pm-151[1.18d]

电子亲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电离能: 535 KJ·mol-1 第二电离能: 1052 KJ·mol-1 第三电离能: 0 KJ·mol-1

单质密度: 6.475 g/cm3 单质熔点: 1042.0 ℃ 单质沸点: 3000.0 ℃

原子半径: 2.62 埃 离子半径: 1.09(+3) 埃 共价半径: 1.63 埃

常见化合物: 未知

发现人: 马林斯、基格伦登宁、科里尔 时间: 1945 地点: 美国

名称由来:

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元素描述:

原本产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着多种起源。

元素来源:

先天并不存在,产生于铀、钍和钚的裂变产物中。

元素用途:

用作测量厚度仪器的射线源。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