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
简介暨大是“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的简称。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将近一半学生来自海外,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大因其学科健全、优势学科明显,同时具备“国际性”、“外向型”的特点。学校名牌专业以新闻,经管为主,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8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显示其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薪酬在全国排名第十三。1995年,「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在台湾复校。 从此暨南大学在海峡两岸开始了侨教的共同发展之路。
暨南大学的前身事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其校训是忠信笃敬
校园环境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四个校区,四个校区都在发达城市的繁华地段,校园占地总面积2615.4亩,校舍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此外,暨南大学大学城校区也在兴建中。学校图书馆藏书270.02万册。学校设有6所国家级三甲附属医院,即广州华侨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和江门市五邑中医院,1所专科医院即深圳眼科中心,1所直属医院即深圳华侨城医院.
历任校长暨南学堂创办人端方暨南学堂堂长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郑洪年(1907-1909.1,1927.6-1934.1)
暨南大学学堂堂长 杨熙昌(1909.1-1911.10)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赵正平(1918-1920夏,1921秋-1925夏)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柯成懋(1920夏-1921秋)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姜琦(1925秋-1927夏)
国立暨南大学代代校长沈鹏飞(1934.1-1935.7)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1935.7-1946.5)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李寿雍(1946.6-1949.5)
暨南大学校长陶铸(1958.6-1963.1)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廖承志(1963.2-1970.3,1978.6-1983)
暨南大学校长陈序经(1963.1-1964夏)
暨南大学校长杨康华(1964.3-1970.3,1979.8-1983.10)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荣毅仁(1985.1-1994.1)
暨南大学校长梁灵光(1983.10-1991.6)
暨南大学名誉校长(1991.6至今)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1994.1至今) 钱伟长
暨南大学校长周耀明(1991.6-1995.12)
暨南大学校长刘人怀(1995.12-2005.12)
暨南大学校长 胡军(2005.12-至今)
暨大校训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校训“忠信笃敬”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论语·卫灵公》篇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是很全面的。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忠信笃敬”四字,除了继承其原有积极的道德含义以外,可以屏除其部分过时的内容,还应该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这是毫无疑义的。“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暨南大学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在标志的设计上,字母“JNU”构成一艘中国特点的帆船。“船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船体厚实,富有文化承载力度,线条连接充满动感,体现暨大的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寓意暨南大学扬起风帆,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念;同时标志的视觉中心是图案化寿字文“南”字,传神地反映中华传统的文化。标志将字母和中文有机结合,认读性强,见解鲜明,线条流畅,气运平衡。标准色采用大海和天空大自然的颜色:蓝绿色,寓意暨南大学历经百年,依然蓬勃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整体更和谐统一沉稳大气,吻合暨南大学忠信笃敬,悠久历史、学术严谨活泼的风格。
暨南大学的学科亮点企业管理:广东和海外地区富豪产生的摇篮
会计系:中国最早的会计专业之一
金融学:华南金融人才培养基地MBA中心MBA中心:大陆地区处于前列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暨南大学试办MBA专业学位教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首批开办MBA教育的26所院校之一。2000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首批试办MBA教育的中国高校进行评估,暨南大学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准予暨南大学自主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同时批准暨南大学成为国内首批承办EMBA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2003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著名高校才拥有的工商管理博士培养授权点。在李从东、王国庆等教授的带领下,暨南MBA校友汇集各行各业精英。MBA毕业生连续多年在《福布斯》MBA学生薪酬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生科院生科院里有数个“古老”的系所,如成立于1929年的化学系,1989年改为应用化学专业;成立于1927年的生物学专业,现拥有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为省名牌专业)以及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学4个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所,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之一,也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的挂靠单位,已连续承办了七届(1984—2000)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生物医学工程是广东省重点学科,也是暨南大学“211工程”7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最“牛”的当属水生生物学科。它的前身为国家高教部水生生物研究室,创立于1964年。由早期留英博士、著名鱼类学家廖翔华先生和留美博士、国际知名藻类学家樊贡炬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领衔创办。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点在水域生态学和赤潮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
现在,学科点先后建成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与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共建了广东省赤潮研究中心,并于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唯一的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为我国水生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基地。“七五”至“九五”期间,先后两次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目前是赤潮“973”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
徐志摩曾经说:“要在茫茫人海之中寻找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暨大之于生科院,似乎就蕴含着这样的情愫。幸运的是,暨大得之。产业经济研究院前不久,一块名为“产业经济研究院”的牌匾挂在了暨南园,为百年校庆锦上添花。“产业经济研究院不是行政层面的一个学院或研究所,而是一种制度架构,说得更通俗,是一个物流中心。”暨大校长胡军说,“一旦广东的支柱产业要进行深剖、跟踪,这个‘物流中心’就会把话题承接下来,并调动各种有效力量,达到最佳‘配置’,为政府出谋划策。”
这块新牌匾是暨大这所百年学府的众多“牌匾”之一,以其为代表,暨大凭借其学科的高端优势,一直与广东、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共舞共赢。广东对暨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内各高校的发展,而早在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就把“暨大百年校庆”列入了“日程表”,把这所华侨最高学府的百年华诞当成城中大事,让各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此外,省政府还在人员调度、资金安排上对校庆大力支持,暨大师生、校友为之振奋。
暨大学者名列政府“专家库”
广东对高校的支持,是高校与地方“共舞”的一个方面,而由“共舞”所带来的“共赢”则是另一层次的纵深。服务广东,高校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依托高校,广东找到了智力的支撑——这是决定广东发展后劲的一大关键。
从这里,不难看出广东省委、省政府长久以来花大力气支持暨大发展及其举办校庆的原委。因为,在暨大身上,正有着无数这样双方“共赢”的例子。
自从在广州复办以来,暨大在为华侨服务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立足广东,为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在各级政府、行业发展的“专家库”中,暨大的专家学者们占有一定比例,如冯邦彦、封小云、刘少波、何问陶、左正等专家教授。
多元文化的暨大吃在暨大全球化浪潮涌动,地球村的居民在结集新的网络,仿佛是另一项“巴别工程”。但在华侨最高学府,很久很久以前,说着各种语言的人们就已经挽手歌舞,群聚而居,他们不需要寻找那传说中的“同一种语言”,如果要说统一,这里只有一种“统一”的文化,那叫多元。
巍巍中华和而不同,于侨文化尤甚。“一个下午吃遍半个地球”,可以说,暨大的学生都有着最幸福的味蕾。他们甚至在校园内“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风味美食,而这一幸福时刻出现在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聚暨南”学生活动中。
“一个下午吃遍半个地球!”有人这样兴奋地说。这个兴起于学生创意的活动,立志于让在校就读的多国学子展示他们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当然,各国美食是其中吸引人的部分。
但这决不仅仅是“风味美食节”这么简单。在今年的活动中,学生们把他们的建阳篮球场装饰成集现代与古典于一身的“飞机场”。数架“飞机”带领参观者游览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风情。有静态的各国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介绍展板,有活跃的游戏和现场表演,有最直接的味觉刺激,也有深厚的文化感染。
一项学生活动搞得像“小世博会”,让人拍案叫绝。但这对暨大学子来说,并不是特别吃力的事情,就像活动的名称一样,在这个华侨学府,“国际文化”蓬勃得自然而然,他们做的只是“聚一聚”而已。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股股年轻的力量携带着家乡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走在一起,以青春为圆心,以蓬勃为半径,囊括起文化相通的元素,构筑起属于暨南大学特色的城堡。”这是暨大校友的评论。
一种博大而多元的文化理念,并不需要隆重的宣告,在流连忘返的游园中,在“马来西亚摊位”向“缅甸摊位”报以一个微笑的时候,在活动准备期纯洁的耳鬓厮磨间,早已润物细无声。
不知道暨大新闻系的校友沈宏非的美食专栏这样出名,是否受了暨大“美食环境”的影响。但“吃”在暨大的确是形成了一种“文化”!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早在60年代,暨大学生开始实行吃饭不定量,菜的品种在高校中也算是最丰富的。1978年复办之后,由于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也带来了各地的美食习惯。国内各个地方的地方菜,香港、澳门的粤菜系,还有东南亚各国的菜式,在暨大学子中得到了自发的“融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全校性的美食节日——暨大校园美食节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也许是因为暨大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嘴可能比较“刁”,因而暨大的伙食一贯都搞得比较好。在1988年“蒙古包”拆除之后,学校又建了马蹄型的两层四大食堂(一、二、四、五),以及不远处的第三食堂。各食堂都有自己的“拿手活”,学生们的评价是“一食的菜,二食的汤,三食的点心,四食的快餐,五食的小炒”。玩在暨大暨大学生爱玩,能玩,玩起来“一不小心”就充满了各国风情的斑驳多彩,但暨大多元的精彩并不只是在玩上。
一个香港学生向老师提问时,“夹生”的普通话里还不时夹着几个英文单词,一个澳门学生回校时带来了全宿舍都爱吃的蛋挞,一个印尼学生跟同学提起他在故土的童年生活,甚至争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赌气地爆出一句“要是在我们某某国,肯定不是这样”……听说有一次中国男足参加亚洲十强赛,华文学院看球的学生几乎分成了两个阵营,支持中国队的同学以及支持印尼队的印尼籍同学,于是球赛一开打就真的是喝彩声“此”起“彼”伏。当然球赛过后,肯定有“印尼队球迷”和“中国队球迷”回到同一间宿舍,同屋而眠。
这些场景,简直“暨大味”透了。
说暨大校园文化必言多元,但这种多元绝对是可以“轻描淡写”就可以提炼而得的,因为这种品质几乎就是暨南园“与生俱来”的。
什么的学校培养什么人。这种多元,于暨大是一种“装在多棱镜中的大学”的多面纷呈,于每一个学子,他们在其中学到的是个性、宽容、沟通、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