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基本信息

·作者:吴敬琏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430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47601273
·装帧:平装
·开本:16
·市场价:68.00
内容简介《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一个重要增补,是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可能前景作出了估量。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叙事。如何向《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线索和分析框架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这是因为,经济转型虽然是通过若干这样或那样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的,但它有一根主线,这就是从计划制度到市场制度的变革。既然是制度变革,所有的改革势必是经历了不同利益取向的人群之间反复博弈之后的产物。
作者简介吴敬琏,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EA)执行委员会顾问,国际管理学会(IAM)会员。
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化改革,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实践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反对权贵资本主义、推动增长模式转型等),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主要著作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吴敬琏自选集(1980~2003)》
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
《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十年纷纭话股市》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合著)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
《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何处寻求大智慧》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合著)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合著)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合编)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合著)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探索》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媒体推荐吴敬琏教授这本书的重要性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新一代的经济学学生以及教师、学者、政府官员、商界人士和中国一般读者的范围。这本书可以为真正对中国有兴趣的外国读者提供一幅全面的、有见地的、有学术价值的当代中国经济之图画。据我所知,如此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是前所未有的。
——青木昌彦 斯坦福大学教授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运用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方法分析了中国改革和开放的实践,是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本重要的而且不能忽视的书。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中国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的崛起已经对传统或正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吴敬琏教授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将成为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灯塔。
——沈联涛 清华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前香港证监会主席
吴敬琏教授新著《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对中国何以走上计划经济体制,何以要进行改革,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的展望作了深入精彩的分析,为跨世纪的中国历史大转折作了最好的注解,是从大历史看中国经济改革,也是从中国经济改革看大历史的重要著作,值得向读者推介。
——石齐平 《商业周刊》主笔、香港中文大学及亚太研究所研究员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是一本经济学领域的教科书。如果研究成果能以通俗形式写入被广为接受的教科书,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果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国外很多经济学大家都是通过经典性的教科书建立了自己理论框架的影响力。
——胡舒立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财经》前主编
编辑推荐《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目录序言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与改革问题的提出
1.1 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
1.1.1 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
1.1.2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大工厂模式”
1.1.3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福利国家模式”
1.2 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2.1 列宁的“国家辛迪加”模式
1.2.2 斯大林体制
1.3 对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1.3.1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体制可行性的论证
1.3.2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社会主义论战
1.3.3 20世纪后期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
1.4 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
1.4.1 苏联改善经济的努力及其失败
1.4.2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改革
1.4.3 匈牙利的“新经济机制”
1.4.4 波兰走走停停的改革
1.4.5 捷克斯洛伐克半途夭折的“布拉格之春”
1.4.6 小结
1.5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问题的提出
1.5.1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形成
1.5.2 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阅读参考思考题
第2章 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
2.1 行政性分权(1958~1978)
2.1.1 “体制下放”方针的确定
2.1.2 “体制下放”的实施
2.1.3 “体制下放”造成的经济混乱及其救治
2.1.4 对行政性分权的经济学分析
2.2 增量改革(1979~1993)
2.2.1 对于改革目标的初步讨论
2.2.2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体制内改革”未能取得成功
2.2.3 改革重点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
2.2.4 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2.5 “双轨制”的形成和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
2.3 “整体推进”(1994年至今)
2.3.1 1984-1986年:进行全面改革的初次尝试
2.3.2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2.3.3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的进展和问题阅读参考思考题
第二篇 部门专论
第3章 农村改革
3.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经营制度的特殊要求
3.1.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
3.2 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2.1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
3.2.2 “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国农村的基本状况
3.3 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推行和效果
3.3.1 1976年以前“包产到户”的三起三落
3.3.2 1980年以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迅速普及
3.3.3 “包产到户”促使农业产出迅速增长
3.3.4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产的增加
3.3.5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4 后家庭承包制的农村改革前景
3.4.1 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4.2 完善土地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3.4.3 保证微观活力,巩固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成果
3.4.4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阅读参考思考题
第4章 企业改革
4.1 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
4.1.1 企业及其所有权
4.1.2 企业的三种基本法律形式
4.1.3 现代公司制的产生
4.1.4 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
4.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
4.2.1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
4.2.2 “放权让利”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及其原因
4.2.3 放权让利改革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4.3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
4.3.1 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工作的推进
4.3.2 改制公司在治理上存在的问题
4.3.3 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企业改革
4.4 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
4.4.1 公司治理改革的国际趋势
4.4.2 保护股东权益,强化信息披露
4.4.3 健全董事会的治理机制
4.4.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公司外部治理阅读参考思考题
第5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
5.1 国有制崇拜及其突破
5.1.1 国有制“一统天下”的建立
5.1.2 民营经济破茧而出和逐步壮大
5.1.3 所有制问题论战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确
5.2 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私有部门的成长
5.2.1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方针的制定
5.2.2 “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
5.2.3 1998年: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5.2.4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5.3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其克服
5.3.1 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
5.3.2 民营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努力
5.3.3 中小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阅读参考思考题
第6章 金融改革
6.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货币与金融
6.1.1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和金融
6.1.2 计划经济下的“货币”和“金融”
6.2 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6.2.1 20世纪80年代金融体系的轮廓初现
6.2.2 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6.2.3 外汇市场
6.2.4 信贷市场
6.2.5 债券市场
6.2.6 股票市场
6.2.7 保险市场
6.2.8 期货及衍生产品市场
6.3 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
6.3.1 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初步建立
……
第三篇 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四篇 简短的结论
索引后记
……书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评介
■匡志宏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在2010年1月26-27日“发展与转型中的制度暨吴敬琏教授八十岁生日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得到了两本赠书,一本是吴晓波写的近来引起风波的《吴敬琏传》,另一本则是吴老最新修订出版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后者是他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一书所做的第三次修订。吴老在该书序言中说明了修订的原因,是因为距离上一版的2004年,“中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中又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经济学家的认识也随之而深化”。
整个修订过程持续了一年多。鉴于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涌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吴老和学生们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他的一些学生和同事写出修改建议稿本后,吴老根据自己的积累写成了初稿。在经过了与学生们又一轮的讨论后,吴老又对各章进行了再次修订。据我所知,吴老在2009年的一件大事,便是他的这本新作,甚至在暑期全家赴欧洲旅行的游轮上,他还随身带着书稿。吴老说“在修订中,我一直努力吸收……新材料和新认知”,所言非虚。仅举一例,吴老在最后一次的校样上,引用了五星红旗设计人曾联松的设计寓意说明,以阐明建国之初的经济体制并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而是某种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这一材料的出处是2009年10月21日的《光明日报》。可以说,虽然这只是一次修订,但他花费的精力之多、改动之大(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几乎重写,另外新增了近四节内容、六十余个人物的小传与启发读者思考的即问即答,专栏的增减多达三十余个,其余涉及文献、注解及正文表述的改动难以计数),已足以使其成为一本新书。可以说,这是饱经风雨、年届八十的吴老精心梳理并完整呈现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的全貌。
此次修订之所以最终定名为“教程”,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最初的来源是吴老的授课讲义,而且在前两版后也确实成了国内不少一流大学讲授中国经济的教材;另一方面,以教程的方式来呈现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似乎更为合适,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也更能建立经济学家理论框架的影响力。也正因为定名为“教程”,在这次修订中,为了给更广泛的读者提供一些背景参考,我们说服吴老在书中增加了一些正文论及的重要经济人物的小传,尽管他从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件有难度的事,甚至几次想放弃,但最终他同意并字斟句酌地给每个人物的小传定稿。
吴老对人物小传的撰写是极其谨慎的,力求用简练的文字全面客观地概括人物的主要成就。对于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他甚至要求我们去查证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英文颁奖词,以免传讹。对于国内一些在改革史上留下印迹的人物,他在书中也都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比如,谈到孙冶方,他在小传中将其定义为“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并在正文中仔细修订了之前的一些表述,以“孙冶方作为一开始就接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育的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模式仍然深信不疑。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他的许多政策主张倾向于更多地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作为概括,既取消了对其“高度的敏锐性和极大的理论勇气”的赞美,也不再作“局限性”的评判。对于顾准,他亲笔在人物小传中添加了“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人”的表述。对于蒋一韦,他也特别提笔在小传中加上了“由此形成了中国改革理论的重要学派”,以肯定他的历史地位。至于薛暮桥、马洪、于光远等人的历史贡献,吴老也都言简意赅地作了总结。
在这本新书中,吴老一开篇即把中国自1956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考察,并追根溯源,从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一直讲到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他在小结苏联东欧的改革历程时说:“任何真正的改革都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自由的企业制度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改革需要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各项改革措施要配套进行和得到良好的实施。”“经济改革必须在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并得到群众的支持。”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新书中做了一个重要增补,即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可能前景作出了估量。
他第一次在书中阐述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指出:“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改革,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遇到了与在经济改革中建立起来的新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挑战。”他在接下来分析了苏联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后,引述了德国政治家罗莎·卢森堡对列宁关于党内要实行“极端的集中制”和“一党专政”思想的尖锐批评。卢森堡是主张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的,但她同时指出,这一专政不能取消民主和限制言论出版自由,因为“没有普选和不受限制的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一的活动因素……”在阐述政治改革的总体目标时,他将学者的研究总结为两方面:建立法治与实行宪政。
在全书的结束语中,他说:“如果把观察的镜头推向更远的历史深处,我们也可以从人类在二十世纪进行的将近一百年改良社会的历史大试验中看得很清楚:如同先贤顾准所说,不管立意多么真诚美好,沿着1789-1871-1917的道路,能够获得的决不会是人们曾经许诺过的地上天国,而只能是大灾难和大倒退,娜拉出走以后又回到了原处。”
这是吴老心灵深处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