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新课改的守望者——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
基本信息

本书于2009年10月出版问世。作者李丽、康晶。本书旨在对教师专业成长知识进行普及,使广大教师重视自身的修炼。它细致入微地解读了新课改,深入浅出地描绘了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成功教师案例。既适合广大教师阅读,又适合学校管理者的阅读。本书的写作方式、难易程度、遣词造句、行文篇幅等,均紧扣教师的工作、生活的现实情况。
内容简介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本书分四篇来按照逻辑顺利来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
第一篇为解读教师专业成长。概念的澄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第一篇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含义与国内外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现状,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第二篇为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那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带来了哪些挑战呢?本篇在透视新课改的基础上,对新课改引起的思维嬗变、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要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常见问题等进行了论述。
第三篇为途径探索篇。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广大教师又应该如何应对呢?本篇在广泛调研与吸收国外教师专业成长经验的基础上,为广大教师指明了通往专业成长的路径:阅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反思——挖掘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校本培训——拓宽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支点、教师自我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第四篇为专题探讨篇。为了彻底解除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的疑惑,专门设置了本篇,以期与教师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篇包括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共同发展两章。
出版信息出版社: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编著:李丽 康晶
责任编辑:周英儆 康日峥
责任校对:邵芳方
封面设计:西西里
定价:24.00元
2009年10月第一版
图书目录第一章 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第一节 现代社会使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凸显 ………………………………… 2
一、教育改革及其实践的不断深化 ……………………………………… 2
二、教育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发展 ……………………………………… 3
三、心理学的发展及与教育的结合 ……………………………………… 4
四、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新要求 ……………………………………… 5
五、现代社会的变化 ……………………………………………………… 6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的含义 ………………………………………………… 7
第二章 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
第一节 国外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 ………………………………………… 10
一、主体:从政府向教师的偏移 ………………………………………… 11
二、内容:从知识向能力、态度的偏移 ………………………………… 12
三、模式:从“自上而下”式向“自下而上”、“横贯底部”式偏移……… 13
四、评价机制:从评定教师向促进教师成长偏移 ……………………… 14
第二节 中国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 ………………………………………… 14
一、主体 …………………………………………………………………… 14
二、内容 …………………………………………………………………… 15
三、模式 …………………………………………………………………… 15
四、评价机制 ……………………………………………………………… 15
第三章 透视新课改
第一节 新课改的来龙去脉 …………………………………………………… 18
一、新课改概述 …………………………………………………………… 18
二、新课改的背景 ………………………………………………………… 21
三、改了什么 ……………………………………………………………… 26
第二节 新课改引发的思维嬗变 ……………………………………………… 28
一、从传统教学模式走出的嬗变 ………………………………………… 28
二、课程编制权逐渐下放的嬗变 ………………………………………… 29
三、学习观的转变 ………………………………………………………… 29
四、教学观的转变 ………………………………………………………… 33
五、教材观的转变 ………………………………………………………… 36
第三节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要求 …………………………………… 37
一、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 37
二、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 41
第四节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常见问题 …………………………… 45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 …………………………………… 45
二、在职培训 ……………………………………………………………… 45
第四章 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探寻
第一节 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 47
一、理论综述 ……………………………………………………………… 47
二、理论评析 ……………………………………………………………… 54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探寻 ………………………………………… 56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 ……………… 56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更直接的表现在对于教育本身的影响 …………… 57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着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 ……………… 57
第五章 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及评价机制
第一节 阅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 60
一、阅读的重要性 ………………………………………………………… 60
二、中国教师阅读现状 …………………………………………………… 61
三、阅读内容的选择 ……………………………………………………… 61
第二节 教学反思——挖掘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 ………………………… 63
一、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思想渊源 ………………………………………… 63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的意义 ……………………………………… 63
三、反思的策略探讨 ……………………………………………………… 65
第三节 校本培训——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宽度 ………………………… 70
一、校本培训的几个误区 ………………………………………………… 70
二、校本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 ………………………… 72
三、校本培训模式、管理体系 …………………………………………… 73
第四节 科研——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 ……………………………… 75
一、研究为什么有价值? ………………………………………………… 75
二、教育科研的性质 ……………………………………………………… 76
三、教育科研的定位 ……………………………………………………… 76
四、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 77
第五节 信息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支点 ………………………… 80
一、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条件 ………………………… 81
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 82
第六节 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 85
一、目标管理能力 ………………………………………………………… 85
二、时间管理能力 ………………………………………………………… 88
三、高效沟通能力 ………………………………………………………… 89
四、情绪管理能力 ………………………………………………………… 92
五、健康管理能力 ………………………………………………………… 94
第七节 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机制 ……………………………………… 101
一、阶段性评价机制 …………………………………………………… 102
二、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 102
三、个性标准评价机制 ………………………………………………… 103
四、目标导向激励机制 ………………………………………………… 103
第六章 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节 专业与职业的区别 ………………………………………………… 106
一、职业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 106
二、专业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 108
第二节 教师职业专业化 …………………………………………………… 111
一、专业化 ……………………………………………………………… 111
二、教师职业专业性与半专业性的讨论 ……………………………… 112
三、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要回顾 ……………………………………… 115
四、中国教师职业性质的演变 ………………………………………… 117
第七章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是互动的
第一节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 ……………… 123
一、教师专业成长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条件 ………………………… 124
二、新课程将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机遇和平台 ………… 128
第二节 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 …………………………… 130
一、备课 ………………………………………………………………… 131
二、上课 ………………………………………………………………… 132
三、听课 ………………………………………………………………… 133
四、说课 ………………………………………………………………… 135
五、评课 ………………………………………………………………… 135
第三节 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能力 ………………………………… 135
一、教师要强化自身课程开发的责任感 ……………………………… 136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 …………………………… 136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研究能力 …………………………… 137
第四节 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 137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能力 ………………………………… 137
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 138
三、合作教学的能力 …………………………………………………… 138
四、综合评价的能力 …………………………………………………… 138
第五节 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我反思能力 …………………………… 139
第六节 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能力 …………………………… 140
附录:从优秀教师成长中得到的启示
一、长期、扎实的实践 …………………………………………………… 143
二、顽强、自觉的学习 ……………………………………………………… 144
三、联系实际的思考 ………………………………………………………… 145
四、充满个性的创新 ………………………………………………………… 146
五、和其他教师密切的联系 ………………………………………………… 147
六、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 148
作者简介李丽,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系毕业至今;康晶,上海市松江区泗联小学,2005年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系毕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