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

1、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1954.02生于北京市,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1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固体力学专家,教授。
1969年01月至1973年0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
1973年09月至1976年12月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学习。
1976年12月至1978年05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景波机械厂担任工艺员。
1978年05月至2004年08月先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工程力学系任教,
1989年12月晋升教授。
1997年00月至2004年04月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
1999至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4年04月至2004年08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年00月至2006年00月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4年09月至2006年0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6年8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研究领域
杨卫长期从事宏微观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其中《细观塑性力学及其应用》和《力电失效学: 电致失效, 力电耦合, 区位转换, 质流失稳》为Springer出版社出版。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能超越下瑞利波,激发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在细观与纳观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理论。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并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的现象。提出准解理断裂理论,解释了裂纹钝化后再出现解理的现象。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以及畴变电致疲劳模型,可用于计算电场循环的裂纹扩展量,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

2、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9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市,
1991年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同年到北京,为较早一批流浪北京的职业艺术家。曾作为“艳俗艺术”的代表艺术家活跃在90年代
2000年后转入艺术批评与策划。2002年参与筹建北京犀锐文化艺术中心,担任该中心主持。
2003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参与创刊《艺术评论》杂志,担任首席编辑。现为宋庄艺术促进会艺术总监。
1996年以来策划过的主要展览有:《艳妆生活》(1996年)、《对于存在的惊奇》(1998年)、《在城市中----开放中的自我》(1999年)、《风景》(2003年)、《阁》(2005年)、《圆明园画家村文献资料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2006年)等,并参与了《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和《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的整体策划。
历年来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文章一百多篇,近百万字。并出有《通州艺术家演义》(湖南美术出版社)、《没有灵魂的现代性》(上海书画出版社)、《形象的追忆》(北方文艺出版社)、《批评之路》(湖南美术出版社)、《历史的后花园》(河北美术出版社)等专著。另还主编有《宋庄艺术年鉴》(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地图》(河北美术出版社)等书。
3、同济大学教授性 别: 女
所属部门: 经济金融系
学 位: 博士
导师情况: 硕导 研究领域: 应用经济学
研究方向: 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情况介绍: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编辑、副编审,同济大学副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主要研究成果有:“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下的引资策略分析”;“经济增长差异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内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支出理论研究”; “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等。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资助1项目;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资助项目1项。
出版的著作有:《黄河流域经济》,《生产力运行与生态互动关系论》等。
主讲的课程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