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笨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介绍《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上有一篇名为《来自对科斯定理的挑战》的论文,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的部分内容非常像。经过初步统计,《来自对科 斯定理的挑战》全文约1.3万字,与《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十七讲第三节的雷同率高达95%以上。论文的两名作者朱锡平、刘解龙,现在分别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教授和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10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现实中,不乏笨贼,没想到在学术圈也有“笨贼”。朱锡平、刘解龙显然就属此列,他们笨在两个方面:一是抄袭几乎不留余地,高达95%的抄袭程度;二是敢抄,连教材都抄,这不是自投罗网,必将败露吗?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学术笨贼”是怎样炼成的?他们为何这样胆大?[1]

事件两名涉嫌抄袭的作者——朱锡平、刘解龙,现在分别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和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据报道,其实早在2008年,长沙理工大学内部就有人向校方举报过此事,但不知为何,却不了了之。

评论有学者认为,学术剽窃是一件低风险高成功、低成本高收益、甚至无本暴利的事,现实确实如此。学术剽窃之所以屡屡发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抄袭者很少受惩处,即便被举报了,弄得灰头土脸,但一些高校在出于利益原因,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致学术剽窃难以杜绝。

在国外,一旦学者被曝抄袭,有时可能仅仅是轻微的数据造假,后果将极其严重,不仅职称会被取消,甚至学术生命将受到影响。因此,国外学者对学术规范极其重视,哪怕是一句话的引用,也谨慎细微。

法国社会学者杜尔克姆认为,学术失范最终会使社会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导致道德秩序遭受破坏,行为规范失去效力,整个社会凸显病态的征兆。学术抄袭显然是最严重的学术失范之一,如果放任下去,必将后患无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